也有健身馆经营不善关门

  张阳(化名)在武汉从事健身行业近10年,经营了多家门店,在他看来,整个健身行业门槛低:租个场地,办个营业执照就可开业预售,利用可观的会费就能装修、购设备和请教练。

  “健身会费已滚入其中。这就是为何有的人看健身馆装修几个月不开业,想退卡却要不回会费的原因。”张阳透露,表面红利大,入门门槛低,自然吸引一大批人开健身会所,但是并非人人都有经验,加之教练紧缺、房租和人员支出暴增,所以问题频出。

  “目前武汉的教练比较紧缺,多年前他们的月薪几千元,目前大多都是万元起步了。”张阳说,即使健身馆和教练签了合同,但仍有私教抽了10%的提成后立马跳槽。这时会员找健身馆退费,健身馆没法全额退费,纠纷就出来了。

(网图,图文无关)(网图,图文无关)

  张阳透露,武昌一家经营多年的健身馆最近刚关门,其教练、员工等人力成本和房租占到其营收的七成左右。近几年房租和人力成本剧增,但健身会费的涨幅却不及前两者,所以当会员不能良性增加,经营者又无法或不愿继续追加投资时,只能关门。

  程建也补充说,帕菲克健身就是这样,最多时在武汉拥有十多家门店,后来连续多家门店出现问题,一家家陆续关闭,资金链跟不上,拖欠员工工资,最后几乎是一夜之间全部关门。健身馆关门后,有的老板会将会员分转到其他健身馆,以缓解“烂尾”局面。

  有关部门如何应对?

  对于主管部门来说,健身会馆频频关门同样让他们头疼:工商部门只能在出现纠纷时介入调解,但苦于无强制措施,无法对经营者产生威慑力;单个会员损失金额不多,很多人嫌麻烦放弃主张权利,给公安部门定性立案带来困难。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专业人士表示,亟待多方形成合力。

  健身会所关门跑路已屡见不鲜。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

  眼下能做的就是

  尽量避开健身会所挖下的这些“坑”。

  ↓↓↓

  消费者与健身机构签合同前,可向场地物业方了解健身房的租期有多长,已经付了几个月的租金,如果只有几个月,就不要选择了;其次,那些一年会费只需几百元的,千万莫碰,你去锻炼一年,水电费都不止几百元,低价诱惑就是圈钱。此外,签合同时,要注意细则,何时会开业,退卡、转卡有何条件,销售人员口头允诺的也要书面写入合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