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武汉汉正街:曾经领风骚,而今正化蝶

  [编者按]

  岁月不惑,春秋正隆。改革开放40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凯歌,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风雨四十年,改革在路上。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40年·改革印记”系列报道,用记者的视频、图片、文字,通过人民网、手机人民网、人民网法人微博、微信、人民视频APP等多个端口,为您讲述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改革印记”,在时光的记忆中传递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感受日新月异的时代巨变。

  40年前,凭借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和湖北武汉人的闯码头精神,103人沿汉正街摆下小摊,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个体工商户,打开了全国商贸流通领域市场化的缺口。

  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社论肯定汉正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风向标”。中国市场经济取向的经济改革迎来了转折点。

  如今,汉正街悄然破茧成蝶,向时尚迈进。本世纪初,汉正街面临着巨大挑战:市场萎缩、业态落后、基础设施缺乏等,“转型”“振兴”提上日程。

  悠悠五百载的汉正街,从诞生起就注定,每一步历程,都将作为一个时代的样本留存。

图为:武汉汉正街牌坊图为:武汉汉正街牌坊

  图为:全国最早的室内服装专业批发市场——武汉汉正街服装交易大楼(1990年4月)

  历史的选择:商品流通“弄潮儿”

  “买全国,卖全国”的汉正街云集商户1.8万余户,各类批发市场54个,年交易额近千亿元。

  然而,“彼时,做生意,被抓住是要坐牢的!”

  年近8旬的郑举选年幼时视力严重受损,作为汉正街最早的那批个体工商户之一,曾是大名鼎鼎的“盲侠”。如今,杖朝之年的他,在汉阳墨水湖畔的一个院子里,靠一台收音机关注着外面世界的一举一动。

  19岁起,郑举选就在汉正街摆摊卖点“针头线脑”,还曾偷偷组织了一支盲人小商贩队。

图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汉正街个体摊棚图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汉正街个体摊棚

  历史变革,往往始于偶然却带着必然。1979年,1632米长的汉正街,103位待业青年经工商登记成为全国首批个体经营者,在这里摆起了摊子。

  时年39岁的郑举选便是其中的“弄潮儿”之一。他接过15元换来的个体经营执照后,摆出竹床卖起扣子。

  市场的力量不可阻挡。汉正街的小商品激活了个私经济的春水,推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

  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点名赞誉汉正街为中国改革开放起到的风向标作用。中国市场经济取向的经济改革迎来了转折点。

  “汉正街那时车如流水马如龙,热闹得不得了。”郑举选如鱼得水,开始大进大出地批发经营。一度穷得生计都难以维持的盲人郑举选,成为汉正街个体户中最早的万元户、百万元户、首富。

  在汉正街,同样的传奇创富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汉正街的商品已辐射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一跃成为“天下第一街”。“扣子大王”“玩具大王”“气球大王”……一时间,各种“大王”引来各色人等频频造访汉正街。

  “没有汉正街的星星之火,就没有今天全国的燎原之势。”沈阳五爱、浙江义乌等商品市场接连兴起。

  “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延福教授说,没有汉正街的体制机制创新,就没有今天中国商业的繁荣。汉正街对改革开放的贡献不亚于安徽小岗。

图为:武汉第一个市场客运中心——武汉汉正街客运中心(1995年元月)图为:武汉第一个市场客运中心——武汉汉正街客运中心(1995年元月)

  发展的桎梏:模式落后难再续

  在汉正街创办电商创客孵化基地的王红涛,他和他父辈的人生也随着汉正街的发展起起伏伏。“当时,汉正街生意红火,吸引着大量外地经营户,本地不少居民纷纷将房子出租。几乎每条小巷,都被摊群塞满。”王红涛的父辈曾挤在摊群中吆喝叫卖。1988年,年幼的他随父母从天门到汉正街做衣服然后摆摊来卖。“一台缝纫机,就是当时的全部家当。”

  王红涛说,父母的生意做得一般,维持了四五年后就回了老家。成年的王红涛另起炉灶,自己在汉正街开了家服装店,不大的房间里,摆着密密麻麻的机器。

  在汉正街市场方圆1.6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聚集了不少像他家这样大小的作坊。为了降低成本与快速适应市场,汉正街萌芽出“前店后厂”模式,而正是这种小作坊模式为汉正街的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

图为:昔日的汉正街集散地——东汉正街车站图为:昔日的汉正街集散地——东汉正街车站

  汉正街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当时,汉正街区域内商铺、仓储、加工、住宅高密度混杂,已超出城市中心的容纳极限,带来消防、交通、治安、环境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也成为束缚汉正街做大做强的枷锁,虽经历了无数次拆迁改造,但乱象依然无法根除。

  汉正街猛然回头时发现,后起于自己的浙江义乌等同类市场,不经意间竟已是后浪逐前浪。在敢为天下先之后,汉正街蹒跚的步履中流露的是再创造性的不足。

  朱延福教授认为,一步领先并不意味着步步领先。改革之初,汉正街凭借商业模式创新改革跑在全国前列。30多年过去了,汉正街依旧以中低档商品批发为主,重复着传统经营模式:现金、现货、现场交易。这种模式带来了火灾隐患、拥堵等诸多弊端,低级形态的批发模式注定要被淘汰。

  背负着“城市500年的商业之根”“天下第一街”“中国改革开放的风向标”等盛名的汉正街,如今又到了一个历史转折点。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推进,汉正街的内核已经悄悄发生改变。

图为:目前的武汉汉正街品牌服饰批发广场图为:目前的武汉汉正街品牌服饰批发广场

  美丽的蝶变:向时尚汉正街竞发

  一度, “汉正街货”成为“水货”的代名词。服装设计抄袭严重,当下流行什么款式,在汉正街就一定能找到同款。

  靠卖“爆款”让不少汉正街人捞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王红涛也不例外。他回忆,2003年,生意很好做,经常一个款式可以卖半年。不过好景不长,人工紧张、成本高企、赊账压货严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2007年王红涛接触电商,他的几款衣服突然在网上“走红”,“一瞬间,我完全被颠覆了只做线下的传统观念,开始尝试线上和线下结合的销售方式。”尝到了甜头的他,2013年彻底关掉了实体店,专心经营网店,创建了汉正街服装批发网络平台。“改变汉正街的力量一定是互联网。”王红涛说。

  如今,汉正街通过互联网开拓网上销售渠道的商户达到6800家,约占商户总数的38%。

  如果说电子商务是汉正街人绕不过去的坎,原创设计就是汉正街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广州等地做了一二十年设计的郑飞,3年前回武汉建了自己的男装工作室。5月15日,他将营业执照注册地搬到汉正街。

  “汉正街的时尚男装占全国市场份额超40%。汉派服装与杭派服装、粤派服装共同形成三足鼎立态势,我很看好汉正街的发展潜力。”郑飞坦言,原创设计是服装行业的灵魂,抄袭爆款可以快速盈利,但没有话语权,只能是别人的附庸。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入驻汉正街。“参与汉正街转型,做好‘汉派’原创服装,为汉正街找魂。”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武汉纺织大学服装设计系副主任黄李勇,2016年也在汉正街新开了自己的工作室,“不少人看衰汉正街服装设计,认为就是仿版、抄袭而已,但这些年正悄然发生变化,我要参与进来!”

  在汉正街“二次创业”的途中,越来越多有活力、有思想、有学历的年轻人加入到时尚汉正街的创业大潮中。

  在汉口沿河大道,翠园礼业公司数千平方米的展厅内,3万多种礼品琳琅满目,老板王康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拥有计算机硕士学位,是汉正街首个硕士创业者。他说,公司已将大数据应用于客户服务中,希望做成“服务全国的礼品平台”。

  “这些高学历的人才,具有更快的应变能力和很好的创新精神。”著名作家、《天下第一街》作者刘富道感慨。

  复星、绿地、香港恒隆等“大鳄”扎堆落户,武汉国际时尚中心、汉正街金融岛、绿地长江中心、恒隆广场等一批投资过百亿的现代商贸、金融项目落地,汉正街的商业版图彻底重构。

  “商业体从280万方到现在的120万方,专业市场从100多个到现在的46个,汉正街改变了商品散乱杂的老面孔,以时尚原创服装为主。”汉正街管委会副书记何博介绍说,“汉正街正加快形成创意设计引领、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功能齐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搭上中欧班列,拥抱“一带一路”,携手阿里、京东推广电商平台,推动商业业态变革,汉正街在奋起直追。

  如今,一项全新的历史使命落在汉正街肩上:成为“汉口之根、武汉之心、世界之窗”,打造以时尚创意、现代金融、文化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世界级滨水中央服务区,唱响“时尚汉正”品牌。 (周雯 肖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