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近郊的小何西村,在武汉城市化进程中早已被吸纳为中心城区。BRT省荣军医院站共经停8条公交线路,地铁二号线则纵贯武汉南北,5万人可以被输送到武汉绝大多数地区。

  在官方话语体系中,以大规模基础建设为主的武汉城建高潮出现于2007年。当年,武汉在城建方面的财政投入是227亿元,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搭建武汉公共交通的骨架。

  原处武汉近西郊的小何西村无疑是受益者。更为幸运的,它还在同一时期的互联网社交浪潮中声名鹊起,成为武汉负有盛名的城中村。

曾经的盛景难现。摄影:翟星理曾经的盛景难现。摄影:翟星理

  BBS时代,便有大学生租户开始在网络上讨论小何西村。2010年,网络上还曾出现过一个名为“小何西村生活论坛”的网站。话题讨论和持续不断的图文并茂,将小何西村托举为当时“武汉最热闹的城中村”。

  这些留在网络上的景象仍有迹可循:夜晚,村里仅有的几盏路灯亮起,警务室报警指示牌也在闪烁;人们在成堆集结的小吃推车前驻足,往辘辘饥肠里塞入热干面、烤鱼和小龙虾。

  这里几乎可以找到满足夜生活的一切。

  三

  上午九点,剩余的数千租客奔赴武汉的各个角落,村子复归冷清。正是“火炉”武汉的夏天,烈日开始炙烤小何西村,出租房的一楼开始散发着混合着升腾潮气的霉味。村里只剩下室外作业的拆迁工人们。

  村子靠东的主路两侧的房屋基本都已交付。这些夜色里晦暗的残体在白天显得更加破败:道路不复存在,被粉碎过的墙体红砖覆盖,让路人们望而退步;钢筋、防盗窗整齐排列,等待清运,不值钱的老旧家具则被随处抛置。

  碎砖从路口向南延伸大约50米,拆迁工人们正在一栋六层高的房屋顶楼拆除铝合金材质的门窗。他们的工具是大约一米长的撬棍,每当门窗与墙体分离,空气中的粉尘清晰可见。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建房从未停止,直到村里再也没有空地种出新房。

  村子向东三公里,是武汉城市化过程中的里程碑式地标:光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围绕这个高新产业聚集之地,武汉逐渐将这块区域打造为官方语境里中国智力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商圈和密集的商业楼盘改变着小何西村附近的乡村风貌。昔日的菜地,变成武汉最繁华的核心地带之一。

  2006年起,紧邻小何西村西、北、南三个方向,名都花园、领秀城、保利拉菲三个楼盘先后开盘,将小何西村周围的月租价格拉高到每个单间800元以上。而在小何西村更加幽暗的楼层里,一个单间只要400元。

  光谷以大量的就业机会接纳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小何西村则以廉价房租收留了他们。

  四

  每天下午一点前后,熊迎都能在她家附近一个巷口看到一个头戴黑色棒球帽的年轻女孩倚靠着污秽的墙根玩手机。她时常独自发笑。

  熊迎听说,女孩精神状况堪忧。房东见她可怜,每个月只收她80元钱。居民对这些事情早已习惯。毕竟小何西村在被抬上武汉城中村神坛的过程也是不断被暴露事端的过程。

  2005年、2007年、2011年,小何西村先后发生过轰动一时的恶性打砸事件、讨薪农民工被斩断三根手筋和一起情杀案,更多的人看到小何西村的另一面:一个三教九流汇聚之地。

  有人亲眼目睹帮派械斗,有人看到大白天行窃的小偷疾速飞奔,还有人带回武汉几起刑事案件的嫌疑人藏匿在小何西村的传言。

  无序化难以归结于外部因素。湖北一家电视台曾经夜访市区内的城中村,小河西村作为脏乱差的典型被批评。在这些镜头里,小何西村的电线、网线“乱接成网,遮天蔽日,犹如盘丝洞,小区内通道狭窄,消防安全隐患突出。”

  小河西村,就像一道焕发新生的土地上陈旧的疤痕,就像霓虹灯下的一块苔鲜。

污水中的高楼倒影。摄影:翟星理污水中的高楼倒影。摄影:翟星理

  武汉将城中村定义为《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城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图(1997-2010年)》确定的城市建设发展预留地范围内,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后仅剩少量农用地、农民不能靠耕种土地维持生产生活且基本被城市包围的行政村。

  小河西村的命运早在十多年便已注定。2004年9月,武汉借鉴北京、广州、珠海的经验,开始开展城中村综合改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