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工程输水最后的承接地,南水从北京市房山区的北拒马河进入北京。据介绍,为适应南水水质,早在2011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就在丹江口库区建立水处理试验基地,并将北京不同地区在用供水管道运到基地,进行浸泡实验,研究管网适应性问题。针对水质变化情况,完成市区2000公里老旧供水管网改造,为南水进京后首都供水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3 对受水区的经济及社会有哪些积极作用?

  调查显示,我国北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京津两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人均水平的七分之一。

  “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正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所在。

  据初步估算,工程通水后,受水区每年可增加50万—60万个就业机会,解决700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问题,拉动中国经济增长0.2—0.3个百分点,北方每年将增加工农业产值500亿元。

  而对于产粮大省河南来说,每年接受占总调水量37.7%的水量,则对粮食增收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刘旗告诉记者,根据河南省可分配供水量及河南省各地区农业用水量测算,中线通水后可使河南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较2012年增加3.4%左右,约合17.9万公顷。根据模型可计算出粮食产量将由此增加15.48%,约为870万吨。“由此可见,灌溉面积的增加对粮食增产效益明显。”刘旗表示。

  谢新民告诉记者,南水进入北京后,将逐步置换出原有的水,供北京居民家庭使用。另外,还将有部分水用于补充河道生态水、回注地下水,“实验结果显示,丹江水回灌到北京地区的地下后,会降低北京水质的硬度,总体影响是积极的。而官厅水库则会放一部分水进行实验性蓄水,通过实践检验南水对当地水生物、水生态的影响。如不出问题,将来会考虑将水蓄入密云水库。”

  4 如何确保水源地及沿线生态环境安全?

  跨流域调水改变了地区水情,生态安全成为确保工程综合效益的最大考量。为此,早在工程实施前期,有关部门及学术机构便展开了大量的调查论证。

  刘昌明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曾多次实地调查并参与南水北调调查论证工作。他基于自己的研究表示,蓄水后,丹江口水库库面的扩大,有利于渔业发展,当然也要受到水质保护的限制。水库中浮游生物种类组成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总量会显著增加,对四大家鱼和其他漂流性鱼类产卵场有较大影响,而对黏性卵鱼类的繁殖没有明显影响;将使库区平均温度略有变化。

  对于库区群众担心的库容增加是否引发地震的问题,刘昌明表示,目前来看,由于蓄水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很小,即便发生,最大震级不会超过4级。他表示,全线衬砌的总干渠对渗透变形、浸没和次生盐碱化的影响将大为减少。

  中线通水是否会导致汉江中下游水量减少进而引发生态问题?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湖北省有关科研单位分析研究表明,调水量为95亿立方米时,汉江中下游出现富营养化的概率较之前不会增加。同时,将在汉江中下游进行兴建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工程、改扩建部分引水闸和抽水站及整治局部航道等4项治理工程,缓解中线调水对汉江水量、水位、水速等不利影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李振海曾承担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北京段总干渠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他曾提出,优化选址,保护表土、回填地下土,保护耕地资源等措施,在施工中基本得到落实,取得了预期效果。

  5 34.5万库区移民发展如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建设的同时,自2009年到2012年,用两年多时间完成了规划34.5万库区移民的搬迁、安置。其中湖北省18.1万人,河南省16.4万人。“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其迁移规模和难度在世界水利工程移民史是上空前的。

  “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4年过去了,这个目标完成得如何?

  “目前,河南省涉及的208个丹江口库区移民村80%以上都发展了集体经济,年收益50万元以上的移民村有30多个。截至2013年,移民的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4200元增加到7500元,发展快的移民村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移民收入实现了翻番。”河南省政府移民办主任崔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