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师者|武汉教师王海燕无偿补课15年,卖头发资助患病学生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文 实习生 李珮雯
开学前一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园林园艺学院实验员王海燕已经准备好书籍和习题,打算送给即将入学的大一藏族新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带领他们学习”。这是王海燕每年暑期开学的必备“礼物”,与礼物相伴的还有她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提供的无偿辅导。
从2004年留校开始,王海燕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给学生无偿补课,免费辅导学生上万次。她自己住在26平方米的公寓里,一部手机用了4年,一部二手自行车骑了10年,却常常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生急需用钱的时候,她甚至收过废品,卖过头发……
今年4月,为了弘扬王海燕助人为乐的精神,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专门设立了“海燕助(奖)学金”,奖励和帮助家庭困难学生以及少数民族学生。
打工赚学费
王海燕出生于山东沂蒙一个贫困山村,父亲是大山里的乡村教师,工资微薄,母亲是一个常年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村妇女。作为家中老大,王海燕还有两个弟弟妹妹。
1999年,王海燕考上临沂师范学院(现临沂大学)外语专业,她想像父亲一样毕业后从事教师工作。“但当时家里条件很差,只有我爸爸有工资,下面还有弟弟妹妹正在读书,出不起上大学的学费了。我是老大,就决定先不上了。”在高考后那个暑假,王海燕背着行李只身去了北京打工。
谈起打工一年里的经历,王海燕掰着手指头数:当过保姆、在酒店洗衣房里做过洗衣工、当过临时老师……在打工之余,为了多赚些钱,王海燕还给富裕家庭的孩子做家教。
“当时给他们补习了小半年,家长觉得我比较能干,给工资时经常会多给一点。”因为教得好,学生家长曾多次劝王海燕不要再读书,留下一直做家教,但想了再想,王海燕决定继续读书,“我还是怀揣着大学梦吧,总觉得没有知识会是人生的一个遗憾”。
这一个想法,也是受到了父亲影响。王海燕告诉澎湃新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农村地区,一些贫困家庭为了让孩子早点回家务农赚钱,常常上完初中就不许孩子继续读。为此,王海燕的父亲不仅常常前往学生家中劝说,还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掏钱资助学生读书,为的便是圆学生一个“大学梦”。
在打工的一年里,王海燕省吃俭用存下了6000块钱,算着可以支撑自己一年的学费了,2000年6月,王海燕再次走进了高考考场,这一年,她考进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园林园艺专业。
无偿补课15年
2004年,王海燕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留校,成为了学院的助理实验员,负责教授设施园艺实践课和病虫害实践课。因为和学生们年龄相仿,王海燕很快就和学生们相处成好友。
在读大学时,王海燕学习刻苦、理解能力强,常常有同学过来请教她问题。毕业后,看到有些学生英语不太好,总过不了四六级,王海燕就开始趁着晚上、周末时间,给学生们无偿补习英语。
慢慢的,开始有学生来请教她专业课问题,王海燕就不余遗力地给学生补课。从英语发展到专业课,后来又发展到公务员课程——学生们想考公务员,总是要找王海燕来培训一下。只要学生有需要,王海燕就抽时间来给他们辅导。
平时监考时,她发现常常有学生因挂科而苦恼,便开始特别关注起这些学生,无论有没有带这个学生的课,王海燕都会主动去要联系方式,把他们叫来实验室补习。“因为我也是从这个学校、这个专业毕业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哪个地方比较薄弱,就重点补这些地方。”有其他的学生听到了消息,也会主动联系王海燕,希望可以过去一起补课。
“并不是其他老师上课不好,而是有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听一遍可能记不住,我在给他们补课的时候,就要像小和尚念经似的,三番五次的讲同一个重点,再不停地提问知识点相关内容,他们就能记得比较牢靠。” 在给学生们补课的过程中,王海燕也逐渐摸索出了门道。随着补课学生成绩的提升,来找王海燕补课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以往王海燕坚持每个工作日晚上给学生补课2小时,每周末补课半天,地点多是在学院实验室。但自从找她补课的学生增多,王海燕开始轮流到各个班级,利用早自习、晚自习、周末点名的时间来给学生补课。
从2004年开始,王海燕给学生无偿补课,一直坚持到现在。15年下来,王海燕从没统计过自己给多少学生补过课,但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我们学院每个年级几乎每一个学生,我都帮他们或多或少地补过课。”
收废品、卖头发帮助贫困学生
在学校里,许多学生都知道一句话:“王老师对自己一毛不拔,对学生毫不吝啬。”
在今年3月前,王海燕已经在26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居住了十几年,手机仍是四年前充话费送的旧机,而每天陪伴她上下班的二手自行车也已经用了10多年,骑起来总是吱呀吱呀地响。
但如果学生有经济困难需要王海燕帮忙,她总是会倾囊相助,多的时候曾一次性资助一名学生6000元。平时,为了让贫困学生生活得舒心些,王海燕隔三差五就请学生们“吃好吃的”,或是以各种名义“奖励”贫困学生“奖学金”。有急事找她借钱的学生,也总是有求必应,不论学生是否有能力偿还。
有一年寒假放假前,几名藏族学生找到了王海燕,说买不起回家的车票。王海燕得知后,开始为这些孩子四处想办法。“当时工资只是刚刚能维持住生活,只能想其他办法。”后来看到卖废品挣钱比较快,王海燕就发动起班里的学生一起捡废品,“每个班卖的钱就用来支援班里的困难学生”。
教师们得知王海燕在收废品,便把家里的废纸箱、废报纸、塑料瓶收集好送给她,有的同事还会把油桶用绳子穿成一长串,等着他们来搬。王海燕说:“当时我们把废品都放在教学楼的一个空房间里,攒够一波就一起卖掉。”
几天下来,终于把学生送上了回家的火车。但解决了学生们的问题后,王海燕仍坚持空闲时间捡废品,换来钱还用在奖励贫困学生上。
王海燕为学生们做的,远不止这些。早些年,王海燕有着一头及膝秀发,自从1999年当保姆时剪过短发,一直都未曾剪过。但有一年,一名藏族贫困学生因患纤维瘤入院治疗,急需医药费。彼时,王海燕的父亲和弟弟也都患病入院,她刚刚寄回一大笔钱。但看到学生的样子,王海燕心急如焚,在想过多种办法后,她突然想起了自己的一头长发,当即联系了收购头发的小贩,一剪刀剪成了齐耳短发,给学生换来了400块钱。
王海燕自己的东西总是用了再用,补了再补,但对待学生很大方。作为一个曾经上不起学的穷孩子,王海燕自己打工赚学费时吃过不少苦头,她很能理解贫困学生的难处,“其实我帮学生几百块钱,对他们也产生不了多大影响,不能马上改变他们的命运,但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激发起向上的决心和信心,能让他们面对困难迅速调整心态,走出困境。”
许多受过王海燕帮助的学生每年寒暑假都会给王海燕带各种各样“礼物”,有家里散养的土鸡、自家种的橙子……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学生直接从家里带来的一大箱土鸡蛋,有几百个,把我吓一跳,我想那一大箱土鸡蛋得攒多久呀!”王海燕说。
今年3月,王海燕获得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三全育人”奖项。此外,为了弘扬王海燕助人为乐的精神,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专门设立了“海燕助(奖)学金”,用于奖励和资助少数民族学生。
校团委副书记骆群曙也毕业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对于王海燕的事迹他早有耳闻,“捡垃圾、剪头发这些事我们都知道,觉得很感动,也激励了学校的其他教师。”他告诉澎湃新闻,“海燕助(奖)学金”是学校首次以教职工名字来命名的奖学金。
此外,学校得知王海燕仍住在26平方米的小房中,便奖励了王海燕一套110多平米的两室两厅房。王海燕知道后很开心,她告诉澎湃新闻:“房子大一点,我就可以叫学生们来家里吃饭了,我亲自给他们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