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后官湖半程马拉松专题

  “我们将这次比赛的半程项目限定为3000人,迷你项目限报9000人,就是不想超出城市的承受能力,给所有参赛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比赛环境”,在日前举行的2015“万图地产”山东兰陵半程马拉松赛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马拉松办公室主任张永良坦言,并非所有的马拉松赛事都要“求全求大”,“能够像兰陵这样办出富有地方特色,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马拉松赛事更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全民开跑”的热情不断升温,国内的马拉松赛事逐年增加。来自中国田径协会的统计显示,2014年国内共举办各类马拉松赛事51场,参赛人数超过90万人次,比赛场地和参赛人数均再创新高。根据最新的2015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赛事计划,今年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赛事将增加到56场,创下历年之最。

  平心而论,目前国内不少准备或正在举办马拉松比赛的城市,也许并未意识到民众究竟需要一场什么样的马拉松赛。伴随着持续升温的马拉松热潮,如何进一步提高赛事品质,实现城市发展与全民健身的双赢,成为马拉松赛事组织者和参与者亟待正视及解决的课题。

  据记者了解,在去年举行的51场国内马拉松赛事中,获得中国田协金牌赛事评定的有14个,银牌赛事的有6个,铜牌赛事的有11个,但其中能够获评国际田联金、银、铜标赛事的仅有6个,这说明国内马拉松赛事在整体组织和运营上还需进一步提升。

  伴随着国内马拉松赛事的不断拓展,主办城市过度追求比赛竞技性;不惜代价重金购买电视转播;靠金钱刺激吸引参赛者;赛事组织和运作缺少专业运营等现象频频出现。尤其是盲目追求赛事规模,更是给办赛城市的交通、安保、医疗等后勤保障带来巨大压力。

  近两年来,北京马拉松屡现参赛选手“尿红墙”的尴尬场面令赛事组织者颇为尴尬。实际上,在国内其他的马拉松赛事中,类似的尴尬并非个案。去年12月的珠海马拉松赛,1名参赛选手在比赛过程中不幸猝死,再度引发外界对于马拉松赛事医疗保障是否完善的担忧;今年1月的海口马拉松赛,赛事规模的扩大使得海口实行了较大范围的交通管制,对城市交通造成严重影响,被媒体称作“瘫痪式的严重交通拥堵”……

  面对马拉松运动快速发展与赛事组织与运营间的矛盾,不少历史悠久的马拉松赛事都有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例如为尽量减少比赛对于城市交通的影响,每年参赛人数达3.6万,观众人数近200万的东京马拉松赛专门成立了一个名叫“东京马拉松财团”的组织机构,涵盖交通局、旅游局和商会等多个部门,每年根据既定办赛细则,提前协商和制定交通管理方案;香港马拉松赛则将起跑时间提前到清晨5点15分,最大限度减少比赛对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

  除了赛事组织和后勤保障有待进一步提升,如何减少赛事同质化倾向,打造更具地域文化特色的马拉松比赛,也是国内马拉松运动亟待重视的方面。

  “举办马拉松赛事不只是出于竞技目的,提升城市影响力,更要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向大家传递健康积极的理念”,张永良表示:“马拉松赛事可以培育民众热爱生命的精神,还可以让大家释放压力、展示自我。马拉松应该是一个市民的节日,让大家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