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房》《天空之城》的创作灵感都来自孩子们《丝房》《天空之城》的创作灵感都来自孩子们

  给孩子们一片场地,他们可造出创意满满的房子,且获得正儿八经的建筑大奖。

  昨晚,在花山生态艺术馆,“拉图尔精灵节”上,儿童建筑作品《精灵屋》奇幻搭建:4组、13个锥形小房子,造型简洁、时尚,在茶园中透出柔光,与灯饰共同营造出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一群孩子畅玩其中,他们正是房子的建造者。

  拉图尔精灵节是由辰风、穆威两人创办,他们都已为人父。近年来,在他们的引导下,一群武汉各地的孩子发挥创意,自主制造各种房屋。他们的建筑作品《天空之城》和《丝房》获得了2015WA中国建筑大奖。

  昨日,辰风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讲述“两个爸爸”和一帮小孩的造屋经历。

  培育孩子们造房子的兴趣爱好

  辰风今年43岁,学电气出身,曾在德国工作、生活多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始于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考虑。”2008年,辰风为了让5岁的孩子吃上优质放心的食物,亲自去寻找天然农场和食材,并供应给身边有需要的人,渐渐形成一个小圈子,命名为拉图尔社区,“拉图尔”是德文“自然”的音译。

  2010年,辰风大脑闪过一个念头:能不能让孩子动动脑筋,自己创造一幢房屋?有了这个想法后,辰风开始寻找建筑师合作,但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他的想法可笑。直到2011年的一天,辰风遇到80后设计师穆威。穆威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任教,曾在欧洲从事建筑实践,他一直认为,建筑不该总是高高在上,应该是每个人可以参与的事。辰风、穆威两人思想擦出火花,儿童建造计划从此产生。

  这个计划,是让孩子在自然场所自主制造房屋。当辰风向身边家长说出这个想法,很快得到支持,家长们纷纷带孩子报名参与,口口相传下,小建筑队规模慢慢扩充到三四十人。“两个爸爸”并不教方法,“没有规定,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想象,孩子的强项不是知识、力量,而是创造力。”孩子们在纸上设计房屋,充满奇思妙想,穆威从其中提炼出最棒的点子,加以延伸、变化,再引导孩子完成最终的创作。“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那些灵光一闪,对他们的成长来说,非常宝贵。”

  “如今的家长们培养小孩兴趣,不是弹钢琴就是画画,有没有想过,造房子、鼓捣建筑,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向?”辰风坚信,他们的建筑计划能让孩子学会创新,找到自信,受益终生。

  放飞灵感,编织“树上的房屋”

  2013年,“两个爸爸”带着36个孩子用时3个月,在汤逊湖边完成了第一件作品《天空之城》。几十个小木屋固定在木质支架上,如一棵大树生长出来,悬浮空中,如同童话世界。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一个孩子的构想:造一栋可每天浇水、长高的房子。

  2014年,《丝房》建造于华科大校园一片茂密的樟树林中。这次,灵感还是由孩子贡献。因为要丈量树之间的距离,孩子们拎着尼龙线在树干之间跑动穿梭,绕出一张大网,像蜘蛛网、春蚕结茧,“编织一座房子”的构想产生。孩子们用足足47公斤尼龙线,在树干上来回缠绕,形成墙壁,再造木质吊桥做地板,一个个白色的树屋诞生了。

  孩子们像一个个建筑工,头戴安全帽,高高低低地悬垂在树干上,这样的画面令人震撼。《丝房》从此成了一个热门景点,知情的家长常带孩子去玩。去年,出于安全考虑,《丝房》被拆除,一群家长和孩子依依不舍地来到原址,举行了一次纪念活动。

  最新作品《精灵屋》创作地点是花山的一个茶园,主题是“发现自己的灵性”。灵感也是一个孩子的设计图所画——一些锥形的房子。“创意有时说不清楚,但那些房子一看就是精灵住的。”为表现灵性,精灵屋应为世界上最轻的房子,他们用了新材料竹钢,既轻又结实,蒙上白色胶板,在茶树间显得梦幻、飘逸。

  外国建筑家赞叹“伟大”

  一帮6岁到12岁的孩子造起一座座房子,令人不可思议。辰风坦言,建造过程相当艰苦,经常一干就是8小时,孩子们的体力活接近自身体能极限,家长的帮忙是绝对禁止的。制造《天空之城》时,每个孩子手上都布满血泡,浑身是泥。为挑选合格的“小建筑工”,辰风、穆威坚持,孩子加入建筑计划需要面试,“要挑那些有向往心的孩子,这个建造活动可不是玩一玩,或体验一下。”

  《天空之城》《丝房》分别获得2015WA中国建筑奖设计实验奖、社会公平奖。获得消息后,辰风为孩子们自豪:“别说获奖,就只说孩子能造房子这事儿,在世界上都很新鲜。”

  《丝房》临近竣工时,被英国建筑理论家彼德·琼斯看见,他用“伟大”形容这件作品。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得知《丝房》的创作过程,特意来汉拍摄了专题纪录片。

  辰风透露,这个月底,他和他的“建筑团队”将应邀赴法国埃松省,访问法国萨莫兰德艺术中心,15个武汉孩子将与法国小朋友一起造房子。

  如今,辰风、穆威的“建筑团队”已是一个稳定组织,全职投入这个事业的辰风说,儿童建造计划不图名利,只是想把“两个爸爸”对孩子成长的思考传递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