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6月25日电(胡诚、吴文华、刘晓丽)长江南岸,湖北鄂州市城区,一条城市主干道绿树成荫,一座花园式钢厂静卧城中。
步入厂区,干净的道路两侧满目绿树葱茏、绿草茵茵,厂区地势高低错落,小桥流水和大片湿地构成美丽的厂区生态,车间厂房掩映在绿树丛中——人们眼中的这座钢厂,早已不是昔日“傻大黑粗”、污染严重的模样,蝶变成一座智慧绿色花园,并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这就是今天的鄂钢——宝武集团鄂城钢铁有限公司。
钢铁年代——城市发展重要支撑
鄂钢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湖北省地方钢铁骨干企业——鄂城钢铁厂,也是全国18家地方钢铁骨干企业之一。200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鄂城钢铁厂与武钢联合重组,成为武钢集团控股子公司。2014年鄂钢成为武钢集团全资子公司。2018年1月,鄂钢纳入中国宝武一级子公司直接管理。
这个有着60多年历史、几经变迁的钢铁厂,是中国宝武在华中地区最大的建筑用钢生产基地、重要的工业用钢基地和新兴高端板材生产基地。鄂钢主要产品为宽厚板、棒线材、板带三大类,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铁路、公路、机场、桥梁、隧道、汽车、船舶、家电、城市高层建筑等多个领域。
湖北省鄂州市因钢而兴、“因钢立市”,是名副其实的“钢城”,鄂钢曾是鄂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那个火红年代,鄂钢是当地最耀眼的工业符号,在鄂钢当个普通工人,比当一般干部更有吸引力、更受人尊重。对于鄂州而言,鄂钢举足轻重,影响巨大。
粗放发展——环境污染城市“蒙尘”
然而,传统钢铁工业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让鄂钢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因为生产技术落后和环保观念的淡薄,鄂钢带给城市的问题日渐突出。钢厂周边钢渣堆积、污水横流,整个城区尘土飞扬,天空变得灰蒙蒙的。马路上常年蒙着一层黑灰,一下雨一脚黑泥……
一位鄂钢职工回忆,以前一进炼钢厂的大门,一股热浪就袭过来。钢渣回收利用效率低,处理过程中极易产生大量扬尘,下班后大家都是灰头土脸,全身黑黢黢……
此外,受市场影响,一段时间钢材产能过剩、价格低迷,钢厂效益大幅下滑。加上鄂钢权属几经更迭,对地方经济贡献率也不断下降。由此鄂钢或“迁”或“留”,一度成为鄂州城市发展的热门话题。面对越来越强烈的“民怨”,鄂钢也陷入退城搬迁的窘境。
转型升级——绿色蝶变“花园工厂”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鄂钢痛定思痛,寻求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鄂钢主动求变,大力治气、治水、治废,实现“废气超低排、废水零排放、固废不出厂”。
鄂钢建成两座大型煤场封闭大棚,煤料运输和堆放不再产生扬尘;引进“第四代熔融钢渣有压热闷技术”,所有钢渣实现资源化处理和热能回收;厂区内面积48万平方米的花溪湿地公园,被鄂钢人自豪地称为厂区“绿肺”,实际竟是一个巨型的中水处理厂,经过处理的水质可达地表水三类标准……
近年来,鄂钢大力推进绿色智慧型城市钢厂建设,积极支持“美丽鄂州”建设,加快推进产城融合。按照“高于标准、优于城区、融入城市”要求,鄂钢陆续投入40亿元,实施40多项重点环境提标改造项目,建成“八星广场、花溪湿地、匠心园、操业集控中心”等一批自然人文景观,打造“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花园式工厂。鄂钢由此获得国家工信部“绿色工厂”、钢铁行业“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企业”等荣誉称号。
与此同时,鄂钢淘汰落后产能、转型智能制造,开始打造“数字鄂钢、智慧鄂钢”。现在的鄂钢,早已看不到过去满面尘垢、在热浪滚滚的高炉前挥汗如雨的工人形象了,取而代之的是身穿干净整洁的工作服、在电脑前操作的新一代“白领”工人。
技术升级后的鄂钢,产品结构更优、质量效益更好,桥梁钢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5%。
如今,鄂钢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热能,成为城市集中供暖的有效热源;鄂钢打造3A级旅游景区,使鄂州多了一处新兴工业旅游地,一些厂区景点甚至成为网红打卡地……
鄂钢企业文化部部长熊鹰介绍,鄂钢正全力打造环保超低排A级企业和湖北省工业旅游示范企业。鄂钢绿色蝶变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