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成熔兴 李源
闯红灯、不走斑马线,“中国式”过马路最受人诟病,也是武汉文明创建时重点整治的不文明现象之一。
去年11月、12月间,志愿者遍布三镇大街小巷,他们拉着小绳、举着红旗,及时劝阻行人、规范文明过街,效果不错。
“摘冠”后,武汉行人文明过街能做到几成?“中国式”过马路是否仍然普遍?志愿者劝阻的制度又坚持得怎么样?
不文明过街仍存在
四成行人闯红灯
昨日,记者在汉口的中山大道芦沟桥路口、解放大道香港路路口、武昌的友谊大道徐东大街路口、武珞路珞狮路路口及东湖路白鹭街路口进行蹲守。
上述路口的过街横道线、人行横道标牌、交通信号灯等交通安全设施齐全、醒目,红绿灯时间设置基本合理,未出现绿灯过短导致行人穿行不及的情况。
在每一路口,记者从四条斑马线中选取行人较多的一条,统计双向行人的表现,统计时长为10个红灯间歇。
最终统计显示,共有781名行人路遇红灯,其中305人闯行,“不文明指数”为39.1%。其中,五个路口的“不文明指数”分别为57.7%、77.2%、1.2%、40.1%和17.2%。
记者发现,横穿马路者心态不一,有的完全无视交通规则,有人称赶时间、懒得等,有的则是典型的从众心态。
在中山大道芦沟桥路,两名打扮时髦的年轻女子边聊天边赶路,快到路口时侧头看了一眼,确定路上无车就如入“无人之境”,昂首横穿马路,完全无视红灯。
在解放大道香港路口,车流往来呼啸。一名中年男子骑着自行车、打着伞,晃晃悠悠地在车流中穿行。记者上前询问,他说,红灯时间太长,接近2分钟,“雨大,又赶时间,只要能确保安全就无所谓了。”
在东湖路白鹭街路口,一名母亲牵着四五岁的儿子走到路边,本来已经停下脚步等候绿灯。但在红灯倒数5秒时,身边的四五名行人都拔腿向前,这位母亲犹豫了一下,也牵着儿子快步抢行。
有人守1.2% 无人守77.2%
志愿者有效值守成关键
采访中,不少市民提到,前不久武汉“创城”时,街头小巷都有志愿者值守,“有人盯着、看着,自己觉得不好意思,就会有意识遵守交通规则了。”
可惜,“摘冠”之后,志愿者数量锐减。昨日记者驾车沿武昌友谊大道、中北路、武珞路,汉口沿江大道、中山大道、京汉大道和解放大道等主次干道行驶,统计约30个路口中,仅两个路口还有志愿者在冒雨坚守。
在徐东大街坚守的是四美塘社区吴天祥小组志愿者联合会。志愿者周爹爹介绍,从去年10月份起,社区30多名志愿者就开始轮流值守,风雨无阻,仅过年时休了4天。
在这里,志愿者们采取的劝阻方式也很有效:红灯亮起时,将一根长绳拉至半米高,将行人拦在安全岛内。
志愿者汪大姐说,徐东大街销品茂路口是交通要道,既要保证行人安全过马路,也要保证机动车顺畅通行,仅靠举旗和吹哨根本拦不住,“拉绳效果最好,改进方法后,以前一个路口需要两人,现在只需一人。”
记者观察了近30分钟,有154人遇到红灯,2人闯行,不文明指数为1.2%,在5个路口中表现“最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香港路,因为没有志愿者值守,145人中有112人闯行红灯,不文明指数达77.2%,表现“最差”。
值守,还得管理得当才有效。在武珞路街道口,昨天同样有志愿者冒雨值守,但没有拉绳,只是偶尔摇旗或吹哨劝阻,收效甚微。据统计,该路口有334人遇到红灯,闯行者138人,不文明率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