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武汉“爱心学校”停办风波:68个大凉山孩子的求学之路

  澎湃新闻 张维 明鹊 实习生 陈浩 周铭洁 刘成硕

  3月23日,13岁的安么木扎坐在武汉“子墨艺高学校”(下简称“子墨艺高”)的圆形水池边,用彝语给1500公里以外的爸爸发了微信语音:“爸爸,在吗?”

  子墨艺高是一所给贫困彝族孩子提供文化教育和艺术培训的“公益学校”。2016年由湖北“90后”女孩余婷和她的丈夫张明安成立。在此生活、学习的68个彝族孩子都来自大凉山。

3月28日,张明安给孩子们上了今年第一节试课。 澎湃新闻记者 张维 图3月28日,张明安给孩子们上了今年第一节试课。 澎湃新闻记者 张维 图

  2017年春天开始,他们组成彝族合唱班在《出彩中国人》等节目中亮相,获得众多媒体关注,余婷也被赞为“最美妈妈”。

  好景不长,去年11月2日,子墨艺高接到武汉江夏区教育局的《责令停止办学通知书》,称其未经有关部门审批,擅自进行义务教育招生,属无证违法办学。今年2月以来,大凉山当地政府和家长们也要求接回孩子。

  安么木扎是合唱班主唱,她不想回家。当她给爸爸发信息时,已经有26个孩子回去了,其中包括被堂哥接走的曲比(化名)。

  截至5月19日,已陆续有36名孩子回家,剩下32个孩子,最大的19岁,最小的4岁。

子墨艺高彝族女孩的住处。澎湃新闻记者 张维 图子墨艺高彝族女孩的住处。澎湃新闻记者 张维 图

  走出大凉山

  17岁的曲比身高不到一米五五,喜欢穿一身黑色的衣服,看起来更显瘦小,他的普通话讲得顺溜。

  曲比的家在布拖县联布乡海木村,他和小他五岁的妹妹子雷(化名)自出生后便跟着父母辗转昆明、山西、攀枝花……四处为家,到一座城市转一次学。

  十年前,身材高大的父亲吸毒后口吐白沫死在了曲比面前。兄妹俩跟着母亲去了山东,两年后辗转回到老家,母亲把他们放在一个朋友家后便离开了。几个月后,兄妹俩又被接到县城的伯伯土良(化名)家。

  由于兄妹俩的户口仍在村里,在县城找不到学校读书。失学一年多后,2013年,伯伯的朋友介绍了武汉爱乐音乐学校,他们就这样去了武汉。

  武汉爱乐音乐学校(下简称“爱乐音乐”)2001年4月26日在湖北省民政厅登记注册,当时业务主管部门为省教育厅。这所学校的负责人是现已年过六旬的熊康丽,此前媒体曾多次报道她从大凉山接回上百名彝族孤贫孩子来武汉学习和生活的事迹,称她为“爱心妈妈”。

  2015年7月31日,余婷登记注册了“武汉子墨艺高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让大凉山的彝族孩子接受文化课和艺术培训,彼时子墨艺高对面就是爱乐音乐。

  尽管挨着,张明安却很少见到熊康丽出现,倒是常在学校附近看到一群年幼的彝族孩子走七八里路去菜市场拖菜回来,他觉得这样很不安全。

  曲比记得,2016年春天,爱乐音乐要把孩子们送回大凉山,他就从那里转到子墨艺高就读。

  2016年7月,武汉爱乐音乐学校停办。记者未能联络上熊康丽核实上述说法和学校停办原因。

  张明安称子墨艺高只有十几个孩子从爱乐音乐转来,其他孩子都是他和余婷从大凉山接回来的。

3月下旬,正在装修的教学楼。澎湃新闻记者 张维 图3月下旬,正在装修的教学楼。澎湃新闻记者 张维 图

  2015年,他俩从新闻上看到大凉山彝族少年艰苦的生活状态,于是便于当年年底前往大凉山探访。他们以布拖县为中心走访,发现大凉山当地居民房屋简陋,没有电器,一些孩子已经十二三岁却没有上学。张明安问他们想做什么,没人能回答,“这些孩子的贫困不仅是物质层面,更多是精神层面。”

  2016年3月,张明安第二次去大凉山选定了60多个孩子带回武汉读书生活,选择标准是“孤儿,或父母被判刑坐牢的,或是建档特困户”。其中,有59名孩子来自布拖县。据布拖县民政局今年统计,享受民政救助(孤儿、特殊困难儿童、低保和其他)的共有21名,其中,有7名孤儿,4名享受农村低保,6名特殊儿童,4名建档贫困立卡户。

  张明安称,他们当时跟孩子们的监护人签署了全权委托书,又去当地乡镇县等部门开具贫困证明,最后复印了每个孩子的户口本,到武汉后去当地派出所和民政局备案。

  他们把孩子从大凉山接到武汉,要倒三趟火车:先从布拖县到西昌,经成都辗转至武汉,历时两天两夜。

  火车上,4岁到16岁不等的孩子们成一列,有的闹情绪,还有的不会说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