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今年10月底,其中线工程年均95亿立方米的汉江水将开始滚滚北上,穿过黄河流域,到达海河流域的京津冀地区。从初期工程开工建设到实现调水,这一宏伟蓝图已历时半个世纪,“喊渴”的北方和“送水”的南方终于“握手”,却难以“言欢”。

  最近,半月谈记者深入到沿线相关地区采访了解到,“一库清水北送”的背后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虽然调水在即,但围绕水质保护、水价博弈、多头管理体制等方面,南北双方仍在寻求共识,一些困局、困扰、困惑亟待破解。

7月21日,南水北调中线黄河以南段总干渠进行充水试验。李博 摄7月21日,南水北调中线黄河以南段总干渠进行充水试验。李博 摄

  水质保护困局:有心无力

  在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的习家店镇大柏河畔,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崭新的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的800吨污水正按一级B的排放标准汇入河道,再往前行一公里,便到达丹江口水库。此前,这些污水都是直接入库。

  据去年全国政协特邀常委团的考察,鄂豫陕3省库区共有1032万农村人口,每年排放污水约3亿吨,COD达到6.18万吨,氨氮1.5万吨;到2013年上半年,丹江口库区的湖北省十堰市、河南省淅川和西峡县污水收集率都不足40%,城市污水直排入河的现象非常严重。

  现在,习家店镇2.1万人的生活污水,在污水处理厂变干净了。不过,作为习家店污水处理厂的首任厂长,李元明显得并不高兴。从两个多月的试运行情况来看,污水处理厂一年下来至少得花费30万元以上。他无奈地说:“现在大部分乡镇都没钱运营污水处理厂,也很难向村民收到污水处理费,运营费用乡镇根本无力承担,污水处理设施难免成为摆设。”

  十堰市住建委副主任张丙申说,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共规划在十堰市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77座,使十堰成为全国水污染处理设施最密集的区域,但和习家店类似,它们都面临着把厂建起来之后,地方如何运营的问题。

  还有同样严峻的问题:为了让污水进“厂”,十堰市制定了未来五年规划,全市拟建设污水收集管网1490公里,初步估计需投资12亿元,但目前国家投资的管网配套资金仅有3.5亿元,其余都由地方自筹。

  据介绍,为保护一库清水北送,十堰市近几年共关停几百家污染企业,导致当地6万职工下岗,市财政每年直接减少收入8.29亿元;拒批16个有污染风险的拟建项目;同时,每年为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配套支出达到15亿元。

  十堰市市长张维国说:“十堰决不允许污水北调。”但这一目标对于发展受限且贫困县市集中的十堰来说,确实心有余力不足。

  有关人士认为,调水模式在全国已并不鲜见,往往水源区为保护水质做出牺牲,但这种牺牲换来的回报很少。如果不破解这一困局,水质保护难免成为空谈,而这样的前车之鉴在引滦入津工程及北京备用水源地官厅水库都曾发生。

  他们建议,在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应尽快启动生态补偿的立法工作,通过法律对生态补偿的原则、基本制度、补偿主体和对象、补偿标准和资金来源等作出总体性规定,促进受益区与受影响区的公平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