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资料图

  ◎每经记者 查道坤 发自江苏

  4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涉及湘、鄂、赣三省31市1.21亿人口。

  国家给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四大定位分别是: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规划》提出,长江中游城市将联手打造产业集群。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湘、鄂、赣三省产业重合度较高,且三省均形成了以钢铁、建材、汽车等为主的偏重型产业结构,而目前钢铁、建材等行业持续低迷,产能过剩严重。因此,三省能否打破产业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切实加强经济协作与产业互补,成为产业集群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三省经济增速有望保持9%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的特大型城市群,有人称之为“中三角”。资料显示,“中三角”涉及湘、鄂、赣三省31个市,国土面积31.7万平方公里,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万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8.8%。

  《规划》提出,到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0元,进出口总额达到1900亿美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规划》一出,便有区域经济专家指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在解读《规划》时,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于合军表示,今年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仍然有望保持9%以上的经济增速,正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国GDP增速7.4%,而以湖北、湖南、江西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增速达到9%以上,三省经济增速分别为9.7%、9.5%和9.7%。

  于合军对媒体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来说,交通条件较优越、经济实力较强,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国家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最有希望的一个突破口。“湘、鄂、赣三省经济增长较快,与其他中部省份相比,经济体量较大,是我国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张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对稳增长会起到促进作用,而中西部将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拟打造三大产业基地

  《规划》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将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引导武汉、长沙等地开展汽车产业合作与企业重组,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以大型钢铁骨干企业为龙头,兼并、重组一批中小钢铁企业,组建若干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集团,打造中部钢铁产业集群;以武汉、长沙等为重点,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三省产业处于竞争大于合作的局面。中国城市战略中心执行主任罗天昊撰文表示,湘、鄂、赣三省都是主要以汽车、钢铁、有色金属等为主要产业,产业相似度超过了90%,尤其是在汽车制造领域,更是产生直接竞争。

  武汉、长沙未来均计划成为中部车都。武汉的东风、神龙、本田为扛鼎品牌,是中国五大车都之一;长沙则是北汽福田、广汽、大众等在中部的重要基地,未来亦将晋身中国车都之列,两地汽车产业均已超过千亿元规模。南昌的江铃汽车(40.88, -1.41, -3.33%)产值也逼近千亿元。

  罗天昊还指出,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本身就存在结构松散的弊端。湖南的战略重点是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其龙头是长株潭城市圈。目前,长株潭城市圈已经崛起为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圈相抗衡的中部三大城市圈之一,与武汉存在重大竞争。江西的战略重点是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乃至福建的产业转移,其龙头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按照上述产业规划,未来的局面可能是部分产业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罗天昊指出,破解这种局面,就要看武汉能否率先实现产业升级,形成相对其他中部城市的产业落差,并形成产业互补,实现错位竞争。

  不过,于合军在谈到产业同质化问题时表示,要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在一定区域实现一定程度的同质化,更有利于联手打造产业集群。产业同质化并不可怕,关键是要避免区域内部的相互蚕食,合理引导内部竞争,防止产生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