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武汉市人社局发布2019年上半年武汉市就业景气指数
2019年8月6日,市人社局联合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对外发布了2019年上半年武汉就业景气指数。
2019年上半年,武汉市“稳就业”成效凸显,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就业景气指数为111.89,其中就业扩张能力指数111.42;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景气指数107.55;大众创业景气指数115.8;就业质量景气指数110.92;重点人群就业景气指数115.39;就业服务与环境景气指数115.18。
2019年上半年,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各项“稳就业”政策,紧兜民生底线,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全市上半年就业形势依然总体向好。就业景气指数为111.89,分别比2016、2017、2018年同期提高3.2、1.0和0.29,比今年一季度也高出0.4,指数继续在扩张区内稳步上扬。从分项指数来看,除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指数因市场活跃度降低,指数处于稳定区外,就业扩张能力、大众创业、就业质量、重点人群就业、就业服务与环境等五个指数均处于扩张区。
就业局势的总体向好,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积极因素:一是得益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虽然我市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同比、环比有所下滑,但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仍保持前列,经济的较快增长为就业规模稳定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全市上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的“含金量”更高,带动就业的能力更强。二是得益于改革红利释放。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持续高涨,上半年我市新登记市场主体9.69万户,同比增长7%,日均新登记企业超过280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三是得益于劳动力市场韧性增加。贯彻落实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加大失业保险费返还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启动实施了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效应在持续发挥。同时,密集开展各类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组织各类招聘会1000余场,提供免费就业服务50多万人次,提升了劳动力市场热度。
在整体就业局势保持稳定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就业规模稳步扩大,但总体就业压力并没有减少。主要表现为:岗位供给还不足。上半年,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企业用工需求减少幅度较大。从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数据看,与往年同期以及今年一季度相比,不但企业提供的岗位数、市场求职人数等都有大幅缩减,进场招聘的企业数环比也有大幅下滑,由4796家下降到3496家,下滑幅度近3成。此外,我市推进“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每年留汉大学生都在30万人以上,但全市每年的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就30余万,还要解决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今年预计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达30万左右,要将这些大学生“留下来”且“留得住”, 开发更多的高质量工作岗位的任务很重、压力巨大。现有岗位也在流失。对全市743家企业失业动态监测显示,459家企业就业人数减少,占监测总数的6成以上,就业人数共减少16321人,从行业来看,上半年仅有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个行业就业人数增加,其他16个行业就业人数都存在不同程度减少。此外,上半年参加今年“春风行动”的企业由去年的1.25万家减少至1.1万家,提供的岗位数量由去年的32.3万个次减少至25万个次,企业数和岗位数双双出现下滑。从目前情况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市企业生产经营影响不大,问卷调查显示[1],仅有不到三成的企业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对本企业的发展有影响,而且影响较小,但不排除将来贸易摩擦加剧造成一些就业岗位流失给全市就业带来的压力。
二是就业新空间稳步拓展,但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相关支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随着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加快,消费不断升级,我市经济“含新量”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平台、新职业不断涌现,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职业需求逐步旺盛起来,育婴师、旅拍策划师、外卖运营规划师、电竞顾问、房屋设计师等生活服务业新职业从业人员也具有一定规模,发展势头还颇为强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显著拓展了就业空间,新职业的兴起带动了就业的增长。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在全国范围内新动能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二,武汉市新职业从业人数也颇为可观,新职业从业人数和平均薪酬均排名全国第八。
新职业、新就业形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2014-2019年间,我国共发布13批次130多个新职业。但新职业,尤其是服务业领域的新职业,更多的是在灵活就业、平台就业、自我雇佣以及旅游、健身、娱乐、亲子、休闲等业态中,从业人群基本为80、90后,大专及以下学历人群。这些新职业、新就业形式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当前传统劳动保障的范围,就业保障和稳定性不足,对年龄稍大的、高学历的、期盼稳定就业的人群吸引力不够。另外,社会对某些新行业、新职业存在着偏见和误解,也需要不断完善宣传和支持,提高新职业的对就业的带动力。
三是薪资待遇稳步提升,但人才的留汉积极性尚需有效激发。智联招聘《2019年夏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显示,武汉今年夏季平均薪酬为8229元/月,跻身全国前十,与春季7653元/月相比,上涨了576元,环比涨幅在全国37个重要城市中最大。从薪酬的分布情况来看,平均月薪4001元/月至6000元/月的职位占职位总量的30.3%,8000元以上/月的占34.9%,占比较上一季度有所上升。其中,金融服务、IT服务等职位月薪达万元左右。
与此同时,为了引进留住人才,武汉市近期又出台了10条重点举措,包括安居保障、岗位开发、资金支持、生活配套等各个方面,确保全年全市人才专项资金投入将达到15亿元以上,占比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
从人力资源市场监测数据来看,与上季度相比,求职者总体文化层次有一定提高,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占比较上个季度上升了约7个百分点,这一方面是毕业季,大学生签约达高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武汉地区薪资待遇提高和政策供给充足带来了良好的收益。
但从留汉大学生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落户武汉的大学生5万人,与去年同期落户的7.4万人相比,有一定幅度下降,在国内“抢人大战”日趋白热化,国家五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省会及以下城市要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精简落户凭证,简化办理手续,光靠政策调动人才留汉的积极性动力已经不足。《2019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也显示,大学毕业生求职首先着眼于知识获取和个人价值实现,其次才是薪资水平。人才和集聚不光需要好政策和高薪资,更需要坚实的产业基础、众多的优秀企业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是双创积极性稳步提振,但创业带就业作用尚需进一步增强。随着“双创”工作持续深入,全市双创空间持续拓展,今年以来,新增省级以上众创孵化机构30个;政策支持逐步增多,研究出台了武汉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奖补资金办法,对11家市级示范基地按照每家15万元的标准拨付奖补资金;创业扶持力度加大,全市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34笔,金额9601万元,累计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各项就业补助资金8.6亿元,发挥市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批准设立母、子基金46个,总规模达到169亿元,组织开展省级大学生创业项目申报,第一批扶持项目496个,获扶持资金1625万元,将农村自主创业农民纳入了创业担保贷款支持范围。上半年,全市共扶持创业2.04万人,创业带动就业6.12万人,其中,全市新增返乡创业0.34万人,返乡创业带就业1.2万人。
虽然创业人数在增多,但留汉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并不强,问卷调查显示,留汉大学生毕业后想自己创业的占比只有2.25%。智联招聘的调研数据也显示,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创业的大学生仅占2.4%,同比下降2.38%。另外,从2016年以来,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数从1人创业带动4.6人就业,下降为1人创业带动3人就业。一方面创业的层次还不够高,带动就业的能力还不强,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经济下行压力下,人们择业更易于趋稳,更愿意去大公司、大企业就业,据智联招聘调研显示,2019年应届毕业生对于选择创业公司,43.28%的毕业生持观望态度,不轻易选择风险较大的创业型公司。
五是重点人群就业稳步落实,但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不容忽视。上半年,稳步推进重点人群就业,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为百姓送岗位社区行、乡村行等活动200余场(次),组织用人单位1.15万家次,同时落实各项就业援助帮扶机制,为大学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岗位30.1万个次,促进7.21万人就业。其中,帮助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4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7万人。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促进1057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发放灵活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2.57亿元、企业社保补贴0.3亿元,共稳定和促进9.3万人就业。
帮扶大学生就业,累计建设大学生实习(训)和就业见习基地750个以上,组织大学生实习(训)和就业见习3.5万余人,发放实习(训)和就业见习补贴近800万元,发放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3338.44万元。承办和组织跨区域巡回招聘以及“武汉知名企业高校行”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5.3万个,进场求职4.44万人次。为2018届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开展“一对一”服务,促进1605人实现就业。
虽然重点人群就业工作稳步推进,但近年来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出现并加剧,“慢就业”是一种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部分大学毕业生以“慢就业”来逃避就业挑战。问卷调查显示,“慢就业”现象在2019年武汉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占比达到11.8%。智联招聘的调研报告中也显示,全国这一占比也达到了8%,同比处于上升状态。与“80后”的“毕业就工作”、“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不同,“90后”尤其是“95后”的新生代就业群体中,因家庭条件优越、经济负担偏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增强等原因,“慢就业”现象更为明显,就业不再成为毕业生的必选项。这是一种自主选择,从某种程度上也给全市的就业工作带来一定挑战。
六是就业服务力度稳步加大,但就业结构性矛盾仍将持续存在。上半年,对经济开发区、武钢等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多次开展服务企业用工专题调研,有针对性地帮扶企业用工。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百名就业专员服务千企”“情系汉企招聘直通车”“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服务活动,服务企业用工。共发放稳岗补贴1.23亿元,惠及企业1854家次,职工33.72万人次。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推荐和认定2018年度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9个、省级“充分就业社区”76个、市级“充分就业社区”73个,并拨付奖励经费106.3万元。推动就业信息化建设,完成了省就业信息系统武汉本地化开发并上线运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人力资源服务能力和诚信体系建设正加速推进。
积极开展就业培训,提升就业者技能,提高人岗匹配度,在全省率先出台《武汉市新型学徒制培训补贴办法》,陆续研究起草提高我市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共组织2.97万人参加就业培训。
虽然用工服务、培训力度加大,但是企业“招工难”依然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仍有待缓解。从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数据来看,二季度,企业岗位需求数34656个,市场求职人数27299人,综合求人倍率为1.27,虽然求人倍率环比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供过于求”的状况仍然存在。并且,在传统行业向数字化转变的过程当中,很多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系统运维员等新职业的需求剧增。近期的相关问卷调查显示,缺工企业中64.8%缺少的都是技术人员,21.4%是技术工人。目前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五大产业新基地建设加速推进,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但高级技能人才缺口大,中高级技师长期处于“用工荒”局面。下一步,要创新培养模式和服务手段来更好地对接企业用工。
针对上述特征和问题,下一阶段要牢牢把握“稳就业”的总基调,从6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就业工作:一是加强形势研判和政策落实。二是加强对服务业和新经济领域的就业支持。三是加强双创工作力度。四是加强劳动者就业技能提升。五是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援助。六是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升级改造。
责任编辑: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