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市民代表在查看武昌一家卤制品示范小作坊。记者石一 摄一些市民代表在查看武昌一家卤制品示范小作坊。记者石一 摄

  记者王春岚

  提起小作坊,市民往往直接联想到“黑作坊”,脑海中会出现“污水横流,鼠虫乱窜”的情景。事实上,经过近几年严格监管、查处取缔,这类卫生条件恶劣、没有工商营业执照,或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等的作坊,已被取缔、关停900多家。

  而在接受排查的1696家小作坊中,经过食药监系统的监管和引导,它们要么搬入集中园区生产,要么经历提档升级,达到规范要求。

  目前,全市食品生产小作坊整体食品安全状况稳步提升,食品抽检合格率从2008年、2009年的不到70%左右,提升到近2年的85%左右。这意味着,武汉市民的餐桌食品安全性大为增加。

  故事

  无证黑作坊“变身”记:原本脏乱差,升级成样板间

  今年3月,蔡甸区市场管理局工作人员巡查时发现,该区易家岭村多了家米粉作坊,既无营业执照,又无员工健康证,卫生条件脏乱差,作坊里还住着房东一家。按要求,这家作坊将面临取缔。

  进行法规、政策教育时,作坊主强烈要求提档升级,继续经营。随后,食品生产监管科的工作人员“手把手”教他重新打造,如今米粉作坊已达到卫生条件,取得了营业执照,还被树为样板食品小作坊。

  本月17日,记者随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同探访这个样板食品小作坊。它有自己的名字“正大米粉”,房东已搬走,整个生产车间窗明几净,通风装置、仓储设施、洗手更衣等一应俱全,就连排风扇外都被加装了细铁丝网,防止动物误入。

  “在家吃米粉时,如果联想到‘黑作坊’的生产环境,铁定难以下咽。”随同探访的一位市民代表感慨,这样干净整洁环境做出来的米粉,才真正让人吃得放心。

  幕后

  监管人员半夜3点上班给作坊主讲解法律

  余飞是蔡甸区市场管理局食品生产监管科负责人。他告诉记者,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汉阳区待拆迁范围扩大,不少食品作坊搬到紧邻的蔡甸区。目前,后官湖片区已有食品加工小作坊33家,大多是做豆腐、米粉和卤制品。

  作坊小、流动性强,多在晚上开工生产。卫生环境怎样?食品安全有无保障?为现场监管,余飞和同事经常半夜3点出门巡查小作坊,严查证照、卫生条件、添加剂使用情况。

  打交道久了,余飞总结:作坊多是夫妻店,生产设备简陋,卫生状况较差,急需培养质量观念、卫生意识。

  令他哭笑不得的是,多数作坊从业人员只有中小学文化水平,不了解、甚至不知道相关的食品安全法律。因此,工作人员经常拿着《食品安全法》给作坊主做科普。

  “近几个月,这33家小作坊已经巡查过198户次,已协助4家小作坊提档升级。虽然辛苦,但很有成就感。”余飞说,还将组织作坊主参观样板作坊,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背景 

  1696家小作坊迎来“升级潮” 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连日来,记者随同武汉市食药监局走访了武昌“康美洁”豆制品生产点、徐家棚卤制品作坊、后官湖正大米粉作坊及莲芝豆制品作坊等多个食品加工的小作坊。通过“龙头+散户”式发展,或在自身基础上提档升级,这些加工作坊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包括生产环境、生产人员的卫生意识、食品质量等,让市民的餐桌安全得到更大保障。

  市食药监局食品生产监管处副处长唐永刚分析,武汉市的小作坊环境得到了提升,与前期全市食药监系统全面规范整治有关。

  目前,全市共排查小作坊1696家,其中豆制品597家、卤(肉)制品420家、米面制品294家,白酒110家,还有少数糕点、酱腌菜、炒货、芝麻酱等作坊。

  从监督抽检情况看,全市食品生产小作坊整体食品安全状况稳步提升,食品抽检合格率从2008年、2009年的不到70%左右,提升到近2年的85%左右;从日常监管和案件查处情况看,小作坊非法添加、掺杂掺假等严重违法行为属于极个别的行为,未发现行业性、区域性的非法添加行为。

  3年来,全市共取缔关停小作坊900余家,对食品小作坊涉嫌违法犯罪的,全部移送公安部门。唐永刚介绍,市食药监部门还将推动构建小作坊监管长效机制,利用法治、市场等多种手段,加强与相关部门共管共治,发挥监管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