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6日 中国经济周刊报道)

  4月23日,《中国经济周刊》专访了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就“十二五”期间我国核电发展的成绩做一番梳理、解读,并对“十三五”期间我国核电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谈政策导向:安全发展核电一以贯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安全发展核电”,并强调“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关乎发展与民生”。然而自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国内3座正在建设的内陆核电站全部停工,至今仍未破冰。随着今年辽宁红沿河核电二期工程获批,重启内陆核电的呼声也越来越迫切。然而,围绕内陆核电的争议却从未止息。

  内陆核电问题不是技术问题,内陆核电的安全要求和沿海核电没有根本性区别。——张华祝《中国经济周刊》: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安全发展核电”,您认为这体现了政府在核电发展上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张华祝:(政府在核电发展的态度上)没有变化,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安全高效发展核电。从2004年开始是“积极发展核电”,到“积极推动核电建设”,再到“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到目前“安全发展核电”,完全是一脉相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安全发展核电”,体现了政府工作层面上对这项工作的重视。

  去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时讲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讲到了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李克强总理则在去年4月18日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时说道,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重点项目建设。这些都是对我们的具体工作要求。

  在今年春节前,国务院批(准)了辽宁红沿河5、6号。最近又核准了“华龙一号”。这说明,国家对于核电发展的政策性方向以及具体要求,在今年开始落实。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在积极地推动。工作一直在做,今年时机成熟了,具体项目就开始行动了。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您如何评价核电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能否对“十三五”期间我国核电发展的前景进行一个判断?

  张华祝:“十二五”期间刚开局的时候,2011年3月,遇到了日本福岛核事故,这个对我们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从福岛核事故开始到辽宁红沿河5、6号审核通过之前,近4年时间只审核了两台机组,就是江苏田湾的3、4号。

  我觉得从三个方面来看“十二五”的核电发展:

  一、“十一五”期间部署的项目建设丝毫没有受到福岛核事故的影响。2010年底开工建设的项目,最高峰时达30台机组在建。这些工程项目在“十二五”期间一直向前推进。

  二、不断地有新机组投产,投产以后的运行状态都是比较理想的,这说明我国核电建设的技术和管理是成熟的。

  三、这4年间,无论是核安全监管的要求、核安全规划的发布,还是核能的研发工作都没有停步,都是按照国际上最高的安全标准这一总体目标要求进行的。

  现在有舆论评论说“核电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我还不敢这么说,但是起码是为今年和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总的来说,在“十二五”期间,核电在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了创新,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

  《中国经济周刊》:据您观察,“十三五”期间核电建设的前景如何?

  张华祝:“十三五”期间,我们的规划是明确的。201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我认为各方面工作做好了,总的目标是基本可以实现的,核能界在努力。

  预计今年年内将有6~8台机组开工建设,顺利的话,经过5年多的时间,多数能够建成,2020年就可能达到或接近5800万千瓦的目标。“十三五”期间,每年开工5~6台机组,从设备制造能力方面看,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可能有一些不定因素。比如AP1000,现在有一些技术问题正在积极地解决之中。如果一切进行得顺利的话,那么后续的AP1000可能会有一个小批量的建设。到“十三五”的中后期,如果再能安排“华龙一号”,那么我们保持一个每年6~8台的建设速度是有可能的。如果这种状态能够实现的话,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们现在的建设比较顺利地推进,能够及时克服建设当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十三五”期间内陆核电有没有可能启动?

  张华祝:针对内陆核电,我有三点看法:

  一、内陆核电问题不是技术问题,内陆核电的安全要求和沿海核电没有根本性区别。因此,内陆核电现在不能开建不是因为从技术上不可能,而是需要社会舆论进一步来理性地科学地对待。

  二、我希望(内陆核电)能在“十三五”前期或者“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

  三、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我们的工作,要把我们的工作做好。各方面工作做得好了,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与公众之间取得广泛的共识,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这个事情就能够比较顺利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