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多的苦战,1969年,位于十堰的新校园建设基本竣工,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教学、生活设施完善,可以容纳一千名学生就读。师生当年搬入新居,开始了正常的教学和招生。郧阳师范人不禁长长松了一口气,满以为终于有了一个安身的地方,以后再也不用迁徙他处了。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做梦也没有想到,在十堰新校区办学才刚刚一年多时间,用老教师们的话来说就是凳子还没坐热,第四次迁建的命运又毫不留情地降临到郧阳师范人的头上。

  1970年,国家正在十堰市大举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根据整体规划,其中一个专业厂——铸造二厂需要建在郧阳师范校园所在地,上级要求学校必须尽快迁出。看着用自己的汗水浇筑起来的校园,郧阳师范人实在不甘心就这样被赶走。校领导怀着侥幸的心理,面见郧阳地委领导,期望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上级改变决定。当时处于“文革”中的军管时期,身为现役军人的地委书记和郧阳军分区司令员一起,把校党委副书记吴西钢“请”到军分区招待所,关起门来连续上了7天的“思想政治课”,先提高他的思想认识。吴西钢只得回校召集师生员工开会,做大家的思想工作。郧阳师范人是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都明白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国也没有校的道理,最后,大家都表示以国家利益为重,服从上级决定。当然,很多人内心是十分不情愿搬迁的。

  到了离开的时候,回望校园里亲手垒砌的间间房屋,亲手开辟的道路操场,亲手种植的花草树木,大家心里万分不舍,眼里噙满了泪水。谁也不知道,前行路上是风是雨,何时才有栖息之所。

  新校址选在郧县城关东郊一个名叫香炉崖的地方。这一次迁建,比前几次都艰难得多。主要原因在于,以往是先建后迁,至少是边建边迁,师生还有个安身的地方。而这次就不同了,全校师生员工先要“净身出户”,离开现有校园后,再从零开始建设新校区。为了兼顾基建和办学两个同等重要的任务,学校一方面要组织一批精兵强将集中力量搞基建,争取早日建成新校园,让师生入住;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在新校址周边借房子先把几百号学生安顿下来,安排部分人员负责教育教学和后勤服务。借来的房舍实在容纳不下那么多学生,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把一个学生班级迁到3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办学,安排两个教师负责教学和管理。为了赶基建进度,所有老师都取消了星期天和节假日。1971年寒假,学校宣布全体老师都不能回家,因为农历腊月二十六左右将要运来一批建筑材料,需要大家一起搬运。任务很重,大家一直干到腊月三十下午两点,才吃上学校准备的团年饭。学生们也参加了大量的基建劳动,白天要上课,他们坚持每天晚饭后和老师们一起到新校址工地干活,往往一直干到10点多钟才回宿舍休息。

  由于是借房办学,学校为了节省成本和方便管理,只好采取建好一栋房屋就搬回一部分师生的办法。1970年动工,当年就有一部分师生入住。这种边建边搬的状况一直持续了八九年,在升格为大专后的1978年,英语系还在200公里外的竹山师范办学。可以说,郧县新校区建设到最后都没有完全竣工,没能画上圆满的句号,只留下一串稀稀拉拉的省略号。

  艰难的前行

  全校上下同心协力,历经艰辛,用了近十年时间,在郧县东郊这个荒山坡上建起了一座新的学校。虽无高楼大厦,但也有楼房、平房20多栋,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此时,第五次迁建又在等着这所学校。

  学校升格为大专后,办学规模随之扩大,可是香炉崖的各项条件已远远不能适应一所高等院校的要求。不仅现有的校舍远远不够用,而且整个校区地处滑波、胀土地带,地面和房屋开始出现下陷、裂缝现象。由于交通不便,造成学校后勤保障非常困难。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学校几次迁建就是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喝上优质的水,此时自己却走到了饮水困难的境地。因为远离水源,无法建立起供水系统,师生生活用水都是从农用水渠里抽取,不但平时清洁卫生无法保证,而且,遇到天旱水渠断流,还要到几公里外的河里去拉水。为了维持办学,也为了今后的发展,学校必须选择新校址。1979年6月,当时的湖北省革委会同意了郧阳师专的迁建要求,新校址确定在距丹江口市城区五公里的金岗山。

  1980年1月,新校区基建工作开始全面铺开。学校把新校园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抽调20名干部职工组成基建专班,并指派两名副校长常住工地,专门负责基建工作。第一批进入工地的教工砍掉一两米深的荆棘,用牛毛毡搭起一间简易工棚,20多人就挤在里面。至始至终参与了此次基建工作的欧孝忠老人回忆说,工棚天晴还可凑合,若是下雨天,雨水就从顶棚漏下来。每当这时,他们不顾衣服、被子都被淋湿,首先想到的是用帆布篷把建筑材料包好,防止进水受潮。当初根本没有厨房,就在露天挖个土坑烧火做饭,所以雨天就得另想办法,有时候还得忍受饥饿。

  改革开放之初,物资供应极为匮乏,及时采购基建物资就成了一项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学校专门组织了一支精干的采购队伍。现已退休的中文系教授孟进厚当时担任采购大组长,为了买到紧缺的建材,他带领采购员们进林区、走豫陕、下武汉,四处奔波,寻找货源。有一次,他到武汉采购基建机械,没有现货,需要排队等候,一待就是几个月。年仅一岁的小儿子这时突然生病住院,他爱人既要给孩子治病,又要照顾另外两个孩子,实在忙不过来,打电话要他赶回去。可机械采购事关整个基建工程,时间紧迫,回去了就前功尽弃。孟进厚狠心拒绝了爱人的要求,一直坚持到任务完成,才匆匆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