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石像,位于海拔113米高的九列山第七列上,与炎帝神农大殿遥遥相望。大像以美籍华人周共·王德樵用重金从美国华岗博物馆购出的炎帝神农画像作为蓝本,底座边长56尺(约18.67米),意为中国56个民族;底座高度为42.6尺,意为炎帝神农诞生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14.2米);立像高为95尺(约31.67米),意为九五之尊。这幅神农画像原是清代著名画家吴承砚的墨宝,本藏于北京故宫,后被八国联军窃走,几经易手流入美国华岗博物馆。周共·王德樵的祖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这幅画像,倾其毕生积蓄购得,去世前,他嘱咐后人一定要将此画像送回炎帝故里。1987年11月,周共·王德樵远渡重洋,来到了湖北随州厉山。这位海外赤子肃立在神农洞前三拜九叩,并当着故土父老乡亲的面,抒起裤管指出膝盖骨说:我可是正宗的炎黄子孙啊!随后,他将那幅凝聚着祖孙三代爱国之情的炎帝神农画像郑重地献给了厉山镇政府。

  炎帝神农大殿,坐北朝南,占地6600平方米,高台圆柱直檐,秦汉风格,古朴庄重。它位于烈山腹地,向前延伸至对面的九龙山,形成一条中轴线。景点依次是谒祖广场、圣火台、华夏始祖门、九拱桥、四牛石雕和照壁。

  在谒祖广场的前沿,耸立盛世鼎及和谐鼎;广场入口两侧,共摆放56个文化石,寓意中华民族大团结和展示当代中国盛世风采及和谐之美。

  景区内所有建筑和道路的设计数字,都能以3和9为模数整除,体现海纳百川,九九归一,同宗同源,终归一统之意。如谒祖广场上有8根功德柱。每根柱高9.9米,胸径1.26米。广场的长和宽都是117米,以广场为中心点的外围循环路直径是297米,体现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

  照壁:位于景区入口。照壁正面是中国书法协会原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的“炎帝神农故里”

  烈山湖水库:总库容5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00亩。

  九拱桥:全长117米,横跨烈山湖。以九为模数进行设计,桥身由九个券洞组成,桥上栏杆间跨度和引桥长度也采用九的倍数。主桥入口、栏杆、柱头图案花纹均采用古朴、庄重、浑厚风格,表现太古时代的人文精神。

  华夏始祖门:主门高6米,侧门高4米,借鉴汉代早期门阙合一的形制,斗拱加以简化变幻,通过高矮区别突出主体。“华祖”“农宗”门上雕刻图案反映早期炎帝农耕时代的风情,采用青石材质,造型古朴大气。

  圣火台:取材于古籍记载“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由中国美术学院于小平教授设计。

  石灯笼:位于齐步登天台两侧。登天台共7段,每段7步。石灯笼选用福建产上等石材,整块石材雕刻,内部镂空放置灯管,灯笼上侧用篆书刻有民族称呼,56个石灯笼代表56个民族。

  盛世和谐鼎:鼎位于登天台和谒祖广场的连接处。采用青铜铸造。

  谒祖广场:广场为正方形,长宽都是117米,采用福建产上等花岗岩铺装,可同时容纳2万人参加拜祖活动。

  八大功绩柱:八大功绩柱采用产自福建的优质花岗岩雕刻而成,高9.9米,直径1.26米,九九之数,示意炎帝在华夏民族文明发展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八大功绩柱以图腾柱的形式分布组成一组雕塑,用写实的手法,生动的画面,通过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充分体现炎帝在华夏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丰功伟绩,西侧从南到北依次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合榭而居,安居乐业;治麻为布,首创纺织;首创农耕,发明种植;东侧从南到北依次为:日中为市,首创交易;作陶为器,冶制为斧;遍尝百草,发明医药;首创耒耜,教民耕耘;分列展开一组充满诗意的画卷,富有灵巧的装饰效果,又不失庄重大方的雕塑意味。顶部雕刻盘龙和玉琮,龙是华夏民族图腾的象征。设立八大功绩柱雕塑,意在弘扬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对重拾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钟鼓楼:位于神农大殿拜祖台两侧,层层叠色,体现出荆楚文化韵味。楼内分置铜钟和皮鼓,晨钟暮鼓与万法寺遥遥呼应。

  神农塑像:由中国美院教授根据1987年周共·王德樵带回的画像为蓝本设计,雕像高4.4米,神农凝视前方,双目有神,慈祥中不失威严。

  旭日园、弯月湖:分别位于谒祖广场的东西两侧,和谒祖广场、环形树阵共同构建了一个“天圆地方、日月同辉”的景观。

  万法寺:万法寺位于烈山的耕耘山山巅,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随州古代名刹、佛教胜地之一,有“百川汇海,万法朝宗”之誉。万法寺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历朝历代复修扩建,原寺已拆毁。1991年按照历史原貌修复了万法寺的“大雄宝殿”等殿堂。2009年根据景区统一建筑风格,再次进行整修。万法寺由山门、大雄宝殿和两廊偏殿组成。

  功德殿古建筑群:此组建筑是由清华大学徐伯安教授主持专家组设计的一组秦汉风格建筑群,高大雄伟,外观威严、庄重。整体占地面积10320平方米,建设面积2466平方米,由日月门、天门、碑苑和功德殿组成,它是景区重要景点之一。用于集中展示炎帝神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神农井位于功德殿中心广场,为烈山九井之一。

  神农碑:明代万历丁丑年(公元1577年)随州知州阳存愚立。碑高2米,宽1米,重数吨,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安徽桐城诗人何松涛赞道:“九烈山梁挺巨碑,民族伟树根可追。纵然风雨沧桑变,也教炎黄儿女归。七字凝结四海意,一石绽放五洲眉。神农灵在应堪慰,仰赖阳翁寸草晖。”

  神农洞:相传炎帝神农诞生之地。

  神农纪念馆:由门厅、神农生平展厅、祭祀活动展厅、五姓宗亲会馆、书法展厅、神农座像联合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