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武汉开启了“烧烤模式”,太阳炙烤着大地。在黄陂,前川街村民刘威正在自家地里埋头耕作,汗水顺着他的额头、脸颊,滴到田里。殊不知,就在上个月,这里还是一片汪洋,村民们的农田、房屋全被洪水淹没,只能去安置点生活。然而,水退了,人回了,收成却没了,想着日后的着落,不少受灾村民一筹莫展。

  为此,黄陂区加强农业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工作,通过推广“早翻秋”稻田种植、修葺重建倒损民房、恢复交通水毁工程等措施,让村民的生活逐渐回到了正轨。看着眼前一大片绿油油的水稻田,刘威脸上露出了笑容,“有田种是件幸福的事!”尽管汗水浸湿了衣裳,他却盼到了“雨后的彩虹”。

  5万余亩“早翻秋”

  让村民吃了“定心丸”

  昨天,记者来到了前川街杨垸村,村子宁静有序,偶尔的几声鸡鸣狗吠,让人备感生机。

  村支书梅小桥说,这里是前川街受灾最严重的村湾,暴雨期间,3800亩土地全部被洪水淹没,平均水深齐腰,最深的地方淹到了房梁,3000多名村民全部转移安置。

  从7月中旬开始,村民们陆续返家,因洪水长期浸泡导致绝收的1400亩水稻田,让村民顿时傻了眼。刘威说,家里的4亩水稻都是灰白色,株株干瘪,2亩菜地一片烂泥,之前每亩地700多元的投入全部打了水漂。更重要的是,年底完全没有收成,年都过不好。

  据了解,黄陂全区今年因洪水导致绝收的水稻田共有5万余亩,为了想办法补救,黄陂区农委科技人员决定采用“早翻秋”技术,来挽救这些因淹绝收的水稻田。

  前川街农服中心主任鞠发宏介绍,所谓“早翻秋”,是指在中稻及晚稻秧田被损毁、错过晚稻播种季节的情况下,把早稻谷种当做晚稻来种植的一种措施,播上“早翻秋”后,稻农损失将会大大减少。暴雨一过,农技人员纷纷下到田间地头,分片包块到水稻绝收区,指导受灾村民“早翻秋”。同时,针对受灾农户还提供了种子和肥料,帮助家家户户生产恢复。

  目前,杨垸村已经种上了1400亩“早翻秋”水稻,还有2400亩土地也正在翻土施肥待种,村民紧锁的眉梢渐渐舒展了。

  888户损房灾民

  国庆前将搬新居

  “30多年的土房被大雨泡垮了,现在村里帮忙新修的砖房已建好,近期就能搬进新家了。”望着新居,六指街陆咀村71岁的村民骆桂保激动不已。

  原来,骆桂保家60平方米的土坯房在7月6日晚上的暴雨中垮塌了,两老和残疾儿子被迫转移到邻居家暂住。房子没了,农田被淹,家里的顶梁柱骆桂保老泪纵横。

  7月21日,陆咀村村委会请来了施工队,为此次洪涝灾害中倒塌房屋的4家低保户、五保户重建新房。村支书陆泽兵介绍,由于重建房屋资金需验收后才能拨付,为了让这些低保户、五保户尽快住进新房,村委会采取赊账的方式,先赊回了砖瓦、水泥等建筑材料,经过短短10多天的施工,就在原来的废墟上建起了新房。8月初,骆桂保等另外3家低保户的新房竣工验收,近期就可以入住了。

  记者看到,新房干净整洁、明亮宽敞。骆桂保说,要不是这次土坯房倒塌,政府帮他建新房,估计全家这辈子都住不上这样好的房子。

  在黄陂,像骆桂保这样因灾损房的村民共有888户,该区正全力进行倒损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和核查工作。为保障受灾群众早日重建家园,该区制定了《黄陂区因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和恢复重建相关政策。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个人自筹、社会帮扶、政府补助”的方式开展因灾倒房恢复重建工作。同时,确保全区因灾倒房恢复重建工作9月30日前完成,让受灾百姓尽早搬入新居。

  恢复交通水毁工程

  灾后重建有信心

  记者了解到,本次特大暴雨导致黄陂区列养公路受损21条,农村公路受损320条,共冲毁桥梁26座,涵洞47道,冲毁公路路面共计38万平方米,路基塌方1.2万立方米。

  灾情发生后,黄陂区交通部门分赴各街乡镇查勘公路水毁灾情,现场指导抢险救灾。目前,除部分农村公路交通未通,其余道路全部恢复交通。未通路段已安排设计单位逐一研究恢复方案,方案形成后进行恢复建设。

  此外,黄陂区在灾情发生后及时与人保财险公司及相关保险公司对接,到各大基地实地勘查,了解水稻、蔬菜、水产等受灾情况,及时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赔付,帮助业主和农民恢复生产,减少损失。

  如今,有了政府的帮助,黄陂区16万受灾村民盼来了“雨后的彩虹”。(记者明凌翔 通讯员徐文婷 吴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