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刚于刚

  正在庆祝七周岁生日的1号店不得不挥别两位“一号人物”——董事长于刚及CEO刘峻岭。

  1号店是“网上超市”模式的开创者,由于刚和刘峻岭2008年在一间小屋里的桌上“孵化”而来,是中国TOP10电商之一。因于刚这位宜昌人、武大校友的存在,中国互联网格局中的VIP席位中,又多了一位湖北人。

  然而,在被平安和沃尔玛入股后,两位创始人年初开始频繁被传离职。“经过数个月内心煎熬和充分思考后”,7月14日,他们真的要离开了。

   要实际不要理论

  物理硕士“跳”进商学院

  于刚是教授从商的典型。

  这个1959年出生的宜昌人,在几乎无人读书的特殊年代,都一直保持着读书和潜心学习的习惯。“母亲告诉我,学到的东西迟早都会有用。所以当时即使在工厂当电工,即使条件再艰苦,我也坚持读书,对所有的事情都问一个‘为什么’而不是简单地接受。”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于刚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只是因为在报纸上经常看到关于李政道、杨振宁的报道,就一心想获诺贝尔奖,所以考上了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毕业时,他参加了由李政道先生主持的中美物理联合考试,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物理系深造,并从事理论物理研究。

  从当时来看,成为物理学教授或者物理学家,是于刚理所当然的道路。

  但硕士毕业后,于刚发觉自己渴望从事实际工作,这样可以直接看到自身的价值。此时,他无意间在校报上看到一则对女大学生的幽默采访。问题是“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四年,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一位女大学生回答说“嫁一个沃顿郎”。她所说的“沃顿”,就是沃顿商学院。

  这则报道促使于刚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直接去敲了沃顿商学院决策科学系主任费歇尔教授办公室的门。费歇尔教授原本只给他十分钟时间,不过却被于刚丰富的人生经历、物理系培养出的严谨逻辑以及进取心打动了,整整交谈了近一个小时。四天后,于刚正式进入沃顿商学院。

   美国地下室里办公司

  坚持8年卖给埃森哲

  凭借出色的研究成果,于刚在沃顿商学院以创纪录的速度拿到了决策科学博士学位,进入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管理学院任教。

  教书的同时,于刚还为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做管理咨询,几乎每周都飞往芝加哥参与联航的运营决策。“当我看到自己指导开发的系统能为公司带来巨大价值,我就想,为什么不能自己开发系统呢?这时就有了创业的想法。”

  1994年,于刚在美国德州自家的地下室白手起家,创办了科莱科技公司。但对一个在美国打拼的华人来说,没有名气、没有资金、没有市场,艰难可想而知。几个月后,一同创业的一个美国学生退出了;又过了一阵,于刚告诉管理层“工资发不出了”,第二天CTO(首席技术官)就离职,雪上加霜。

  在当时,美国NBA联赛正如火如荼,不被看好的火箭队最终以不屈不挠的斗志赢得总冠军,教练鲁迪·汤姆贾诺维奇在颁奖时说了一句话:“Don’t ever underestimate the heart of a champion(绝不要低估冠军的心)!”看着电视屏幕,于刚流泪了。日后,他曾对媒体回忆:“这段荡气回肠的话在过去十几年里时时激励着我。我的两次创业都选择了艰辛的道路,在这段历程中我有99个理由去放弃,但我只有一个理由不放弃,那就是:I want to be a champion(我要当冠军)!”

  秉承这一信念,于刚硬是咬牙坚持了四年,后来获得风投才维持现金流。

  2001年,“9·11”事件给美国航空业带来灾难性打击,美国大陆航空公司却因采用了于刚的航空管理系统,比同行提前正常运营,挽回损失3000多万美元。后来,美国多家知名航空公司都成了科莱的客户。2002年,科莱科技被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和技术服务供应商埃森哲并购,于刚也从助理教授晋升为终身教授直至座席教授,可谓苦尽甘来。

  不愿再当外企“螺丝钉”

  回国办起“网上沃尔玛”

  卖掉科莱公司后,于刚回到中国当过一年半EMBA老师,后在2004年应邀出任亚马逊全球供应链副总裁,曾参与亚马逊收购卓越网的过程。2006年,他又出任戴尔全球采购副总裁,主管戴尔在亚太地区180亿美元的采购和物流。

  2007年的一天,于刚与戴尔中国区总裁、分管销售的刘峻岭边吃午餐边议事。席间,刘劝说于刚一起创业:“中国经济发展如此之快,我们应该一起做一件更大的事业。”

  刘峻岭是河北人,曾留学澳大利亚,服务过多家外企。他和于刚都有个共同的感受:无论在外企做到多高的职位,他们始终都是这架轰隆运转大机器上的一枚螺丝钉,而非发动机。

  2007年,于刚和刘峻岭放弃戴尔优厚的待遇,回到上海张江。他们用了4个月的时间做市场调研与商务计划,最终决定做一家电商网站。

  2008年7月,1号店正式上线。于刚与刘峻岭挤在一间10平米的房子里办公,自己设计LOGO,在招聘网站上发广告,去印刷厂印销售目录再去地铁站和小区发放,去仓库里拣货、盘点甚至亲自送货。工商局的一位年轻工作人员让于刚站着,“像训孙子一样训我。”

  生气吗?于刚当时只是笑笑,说“这一切将来都可以当故事讲了”。他每天醒来都急于去办公室,用刘峻岭的话说:“每天都处于亢奋之中。”

  最早1号店野心勃勃,上来就想卖电器家居商品,但供货商不给货,也没人信赖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网站。上线之后,紧接着就是金融危机,于刘两人甚至连礼品公司为商品做额外包装的活儿都接,月营业额也过不了百万。危机中,他们决定更改策略,专心经营牛奶米面等生活日用快消品,做“网上沃尔玛”。

  这让1号店尝到了甜头,用户数从1万,到10万,到100万……年销售额也从417万和4600万元,到2010年爆发性增长至8.05亿元,成为电商“黑马”。

   “杀气”不如刘强东

  “1号人物”挥别1号店

  2010年,平安集团以8000万元,获得1号店80%的股权。到2011年11月,沃尔玛收购1号店20%股权;次年,沃尔玛对1号店增加投资,持股提高至约51%,取代平安成1号店最大股东。

  来了新东家,感受如何?于刚曾撰文表示:“我们认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时间窗会很短,短短几年的竞争便见分晓,速度变为头等重要。为融得足够的资金和获取能帮助我们快速发展的战略价值,我们选择了中国平安和沃尔玛的投资。我们不将自己是否控股和股份的多少放在首位,更看重事业能做多大和企业能走多远,用自己的股权换来企业长远的利益是我们心甘情愿的。”

  或许,正是因为有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经历,于刚与刘峻岭更容易放低自身对企业的控制欲,也更容易与跨国公司进行合作与对接。

  这或许也是于刚与刘强东最大的不同。比起那个动辄设立“打苏宁指挥部”的刘强东,于刚和刘峻岭显然少了许多“杀气”。投资1号店前,沃尔玛也曾询价刘强东的京东商城,但终因后者不愿放弃控制权而作罢。

  然而,沃尔玛入主后,于刚开始屡屡被传离职。

  一位在1号店工作过的高管表示,沃尔玛收购1号店,是为了学习在中国市场如何做电商。而两位创始人经常出现的离职传闻,也折射出1号店原来的高管团队理念与沃尔玛之间存在分歧。

  也有报道表示,于刚与沃尔玛存在对赌协议,离开可能是因为输掉了对赌协议。2014年1号店第一次没有对外公布全年营业额,和国内其他电商一样,1号店目前仍处于烧钱阶段,尚未开始盈利。

  7月14日,身为1号店董事长的于刚与CEO刘峻岭确认离职。此前,1号店CTO韩军、市场部副总裁程峻怡等多位创业元老已经陆续离职。知情人表示,于刚将清退手中的股份,和刘峻岭一同在医药电商领域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