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 城市建设不应“推倒重来”

  长江商报消息 武汉市人大代表呼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发展

  “将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中,构建多层次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积极实施城市绿网、蓝网工程,打造滨江滨湖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昨日,武汉市人大代表就城市协调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专题审议,13名具有一定专业工作背景的人大代表对此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本报记者 李璟

  城市建设 力推综合管廊建设

  “武汉有3500年的历史,但汉口超过百年树龄的树木已所剩无几。”武汉市人大代表、江岸区房管局局长黄杰说,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才281处,优秀历史建筑仅剩175处,城市发展较多偏重于建设速度和投资效益,对人文学、持续性和宜居性却有所忽视。武汉当前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的模式,是由市、区土地储备中心收储整理,再挂牌出让,然后由企业摘牌开发。这种建设模式实际上是“推倒重来”,对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保留不利。

  他建议,在城市建设中,应当尊重前人,敬畏自然,要建立“强制、约定、倡导”的分级细化规划许可制度。事先对预征土地上前人生活的信息进行普查和筛选,对有价值有意义的进行有选择性的、少量的保留。此外,还应饱含武汉情怀,坚守“工匠精神”对预征土地上的人文遗存信息,结合地上和地下空间的集约使用,科学提出分级层、较详细的强制性、约定性、倡导性的前置规划条件。同时,要树立“精明增长”、“有机更新”理念,处理好历史传承、区域文化和时代要求三者的关系,从而彰显武汉这座城市的魅力。

  武汉市人大代表、武汉市中央商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郭刚艳说,武汉市应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在做好城市现状管线普查和勘测的基础上,结合地面规划编制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统一布局、分步实施。同时,要结合需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她建议,武汉市应利用已经成为海绵城市国家试点的优势,积极申报综合管廊国家试点城市,打造一批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项目相结合的示范项目。

  郭刚艳认为,地下综合管廊的实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城市安全的重要保障,其建设应以质量为先,要选择设计理念超前、施工质量一流的设计和施工单位,按照“百年工程”标准进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