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84岁高龄的袁金陵老人很是犯难。原来,在2016年春节,老人突然收到一笔2000元的汇款,这笔钱的汇款人叫罗登华,如今身在武汉。64年前,罗登华向当时在共青团工作的“袁大姐”借了5块钱,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件事早已淡出了袁金陵的记忆,而罗登华却一直铭记于心。袁金陵想将这笔钱还给罗登华,可对方执意不接收。作为罗登华的老同学,一直在他和袁大姐之间牵线搭桥的彭之松昨日来到本报编辑部,替袁大姐表露心愿。

  见他生活困难

  她掏出5元钱资助

  袁金陵本是武汉人,上个世纪50年代,毕业分配来到宜昌,在市共青团担任青少部负责人,因为经常到各中小学主持建团建队工作,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为当时的很多学生所熟知,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袁大姐”。

  罗登华,来自当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通过刻苦努力,考入当时的宜昌市省宜初中(现宜昌市三中)。因为品学兼优,在1952年罗登华作为骨干被抽调参加省里的活动。“活动结束后,我回到了宜昌,因为离家太久,特别想回当阳老家看看,可当时手头又没钱,于是找到了袁大姐,她很爽快就掏了5块钱给我当路费和生活费。”如今也已到耄耋之年的罗登华在电话中回忆说,对于当年的他来说,5块钱不是一个小数目。“那时一个鸡蛋、一根油条都只要2分钱,5块钱都够我一个月的生活费了。”

  因为家庭着实困难,罗登华也没能及时还上这5块钱。后来,罗登华初中毕业考上了宜昌师范学校,而学校在西坝,一条三江与城区相隔,能见到袁大姐的机会就更少了。时光流逝,罗登华也先后辗转多地工作,最终定居武汉,随之也慢慢失去了袁大姐的消息。

  64年后

  受助者还2千元谢恩

  退休后的罗登华儿孙满堂,生活幸福美满,但他时常想起60多年前袁大姐借给他的5块钱,心中既觉感恩又怀不安。为此,他想方设法委托在宜昌的老同学帮忙打听袁大姐的下落,直到2015年才弄清了袁大姐的家庭住址和电话。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罗登华的同学,彭之松也没少奔走帮忙。“这么多年过去了,其实我们都和袁大姐失去了联系,我们也是通过很多渠道才找到她。”彭之松说。

  时代变迁,5块钱早已超出了当时的价值,罗登华决定寄还给袁大姐2000元。“今年春节,我儿子突然拿给我2000块钱,说是我以前的一个学生曾经找我借了5块钱,现在寄给我2000块钱作为酬谢。”袁金陵回忆道,这让她颇感意外。曾在团市委工作多年的袁金陵,接触过的青少年学生成千上万,被她帮助过的人也不在少数,哪里还记得这5块钱的事呢?罗登华是谁?这个人是否真的找她借过钱?“我想了好久,实在是没有一点印象了。”

  助人不图回报

  婆婆欲将钱捐出帮他人

  最近,84岁高龄的袁金陵因为多种疾病住进了医院,尽管身体的病症经过治疗后有了好转,可2000块钱的心病却一直好不了。袁金陵说,自从罗登华寄给她2000块钱以后,她就坚持不要这笔钱,可退回去吧,没有准确地址,通电话吧,对方总是客气一番,安慰几句就挂了电话。

  “我还请在武汉的亲戚打听他住的地方,也没有结果。可我怎么能收他的钱呢!”昨日,袁金陵向记者坦言,当年在共青团工作的她帮过不少学生。“近几年有不少学生回来看我,其中有一位已经是陕西一家医院的院长,就因当年在她生病的时候我把她送到了医院。”尽管被人感恩和惦记,心里也觉得很安慰。然而对于曾经给予青年学生的帮助,在袁金陵看来都是应该的,并没有当回事。

  如何才能去除心病?无奈之下,病床上的袁金陵通过电话邀请了一些曾经的同事、学生朋友来病床前商议,彭之松也被邀请前去。“我们大家商量之后,最终决定将这笔钱捐出去,发扬它最初的意义,帮助那些有需要、有困难的人。”彭之松向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