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中国转基因水稻仅有的2张“安全证书”全部到期。如果续申请没有成功,则意味着中国将没有一种转基因主粮拥有安全证书,更不必说商业化许可。这是中国转基因产业化之路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
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有些人可能为中国转基因水稻的命运担忧,有些人可能为中国转基因水稻影响自己的命运担忧。作为一名普通人,一日三餐,可以清淡,但不可以涉险,希望拥有“免于转基因恐惧的自由”,谁也不愿意把一大堆“未知疑惑”囫囵吞枣。无论它是否有害,都会构成心理上的潜危害,你心甘情愿让自己的胃承担“试验功能”吗?除非你是“试吃转基因大米”的志愿者。这是最基本的生理常识和生活常识。
有观点认为,要让转基因论争回归科学轨道。科学是在论争中前进的,应在科学的轨道上秉持理性的态度,依据客观的标准和数据展开探讨。科学家应该用专业的知识去传播科学和理性的精髓,让科学获得最广泛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而科学家的辩论对手,应该也是科学家。因此面对公众的不解和抵制时,专家们更应该直面民众,传递自己的专业考量和理性思考。这一观点的目标人群是科学家,无论是“力挺派”,还是“反对派”,都要形成共识。
“第一个不吃螃蟹的人”也是勇士。甘肃省张掖市是全国第一个出台文件明确禁止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地级市,属于“第一个不吃螃蟹的人”。在转基因到底有没有危害尚未定论之时,拒绝种植是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务实的选择,是基于对食品安全的谨慎。我们已告别物质贫乏与粮食匮乏时代,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这一点上,我们不需要“第一个吃螃蟹”的盲目与冲动,恰需要慎之又慎。这是科学态度,亦是发展理性的体现。
转基因引起热议,是对“科学技术”的一次重新认识,是对食品安全的一次全新理解,是对科研伦理的一次崭新思考。当下,无论是科研界,还是学术界,都有必要去除浮躁习气,不要急功近利,不要一味的利益驱动。当科学与理性“并轨”,解转基因之困或许不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