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被视为“电商的最后一片蓝海”,今年“双11”期间,生鲜电商表现不俗,各种蔬菜、水果、牛排、螃蟹等,纷纷“触电”,市场异常火爆。
记者在百度上搜“生鲜电商”时跳出800多万条信息,全国范围内大大小小的生鲜电商已经有3万家左右。
除了阿里、京东等巨头积极参与谋求布局外,还有从传统行业中孵化的诸如中粮我买网、顺丰优选,都参与到该领域的角逐,进而形成了三类模式:
一是以在天猫、京东等为代表的平台型电商;二是以顺丰优选为代表的综合性食品电商;还有就是如本来生活网、易果网这样的垂直型生鲜食品电商。
生鲜电商像“硬骨头”:香却并不好啃
生鲜电商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其较大的市场规模被资本市场看好。但这片市场像“硬骨头”,香却并不好啃。
记者调查发现,生鲜电商的成本竟高过菜市场,并且产品质量难以控制,消费者对生鲜亦有安全疑虑。“相比数码、家电市场,生鲜电商还远未成熟。”一位电商人士称。
杨女士本来想加入生鲜电商的生意,但了解后发现,这个领域的消费者规模小且分散,配送成本很高。而生鲜,既要生又要鲜,仓储要求大大高于普通商品,冷链物流配送成本非常高。
“算了一下,很难盈利,必须有大量资金投入。”杨女士说。
中国零售业生鲜研究中心委员李长明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99%的生鲜电商都在亏损,一批生鲜电商重组或倒下,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生鲜电商运营的不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侯云春亦对媒体称,在流通过程中,我国每年有8000万吨果蔬腐烂,经济损失占整个行业产值的30%,农产品腐损率为25%~30%,这既带来了安全隐患,也提高了产品成本。
“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是“硬伤”
“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也是生鲜电商的“硬伤”。
王女士经常在生鲜网站上购买蔬菜、水果、海鲜等商品,但“几乎每次配送都有问题”。
王女士介绍,有一次购买在淘宝网某店同城配送的鹌鹑蛋,送到后发现,由于卖家包装不当,很多鹌鹑蛋都碎了。“这种纠纷很麻烦,真不如去超市自己挑。”
还有消费者表示,生鲜网站送来的水果大多时候都不新鲜了。车厘子干瘪了,山竹变硬了,大闸蟹死了,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每每遇到,只能耗费时间与电商协商退款,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对此,京东、天猫等正在搭建自己的冷链配送体系。日前,顺丰更是将冷链物流分拆为独立品牌——顺丰冷运,以应对生鲜到家的最后配送。
消费习惯的培养:也是遇到的问题之一
消费习惯的培养,也是目前生鲜电商遇到的问题之一。
不久前,搜狐网“网购生鲜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近3000名参与投票的人中,仅有723人有过网购生鲜的经历,比例不到四分之一。在记者随机采访中,消费者表示更愿意去超市而不是在“看不见”的网络上购买生鲜。
即使是在生鲜电商平台上购买多次的消费者,消费体验也并不乐观。久久不发货,或者订单莫名其妙消失,或者“货源供应不上”取消订单……问题比比皆是。
分析人士张正昊称,对于消费者而言,食品安全是最重要的,使用电商平台购买生鲜,确实不是当下的习惯,消费者更习惯于在线下市场“看一看、比一比”。电商要通过每一次的良好体验,建立信任,逐渐培养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业内人士认为,为了保证商品安全,生鲜电商可以利用技术做到“追根溯源”。生鲜电商可以多嫁接一些信息化工具,所售商品从产生到上餐桌期间的所有信息都能被顺向追查(生产源头-消费终端)或逆向追溯(消费终端-生产源头),从而令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处于有效监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