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核电项目重启,居民可能再次搬迁

  核电公路沿线有两大新建居民区,一处在离核电基地不到1000米的大墈村,一处在官塘村。皆为水泥结构,整齐排列,与周围一些砖房甚至土木结构的房子对比鲜明。当地村民说白泥村还有一处,规模比这两处小。

  “这些都用来安置被核电项目占了房屋田地的农民,核电公司出协调费,通山县政府规划建设。”大墈村村支书袁观斗告诉本刊记者。

  “2008年就开始搬迁,我们村六、七、八三个组共200多户需要整体向后靠,政府就划了一块地作为临时居住区。”

  本刊记者在大坑村移民点看到,房屋质量明显比未搬迁的房屋好,还架起了桥,铺起了数条水泥路,前半部分房屋周边还垫了大片暗红的地面砖,规划井然有序。

  已从大畈镇政府退休近四年的王贤福,是大墈村搬迁居民中的一员。他有两个儿子,全家共11口人,共分到了两户100平米的新房。

  王贤福告诉本刊记者,土木结构的房子按200多元一平米补偿,红砖的按350元一平米补偿,水泥砖房按450元一平米补偿。2到3口人的家庭,可分90平米住房,4到5口人分100平米,6口及以上的可分到120平米。

  王贤福对这个分配标准比较满意。以前170平米的老房子虽然只补偿了43000多元,但分到了两套水泥新房,居住条件及环境都有很大改善。家里20亩的山林也被保存下来,核电站允许他穿过核电辅料基地,进山劳作。

  据说,移民点最初只给一块宅基地,经过王贤福等最早一批127户居民的强烈要求,才改成盖一层,至于装修及加层都是村民自己的事了。

  令袁观斗担忧的是,这些居住区可能并非村民们的最终归宿。“听专家说核电站直径30公里内不能有居住区,如果是这样,我们大墈村又要搬一次,整个大畈镇是不是都要搬走啊?”

  袁观斗告诉本刊记者,起初确实还规划了第二次搬迁,如果大畈核电项目重启,或许大墈村需要再次“动身”。

  就算是临时性搬迁,这四五百户的搬迁安置费、田地山林补偿费及移民点环境改造等费用也不是小数目。袁观斗说,核电项目第一次征地时,林地按16000元一亩补偿,山上树木按种类另补,水田则是18000元一亩。第二次扩征时,官塘村的水田补偿标准已升到22000元一亩,“光我们大坑村就补了200亩山林,官塘那边更多,总投资都不好估算。房屋搬迁费投入起码不低于3000万元。听说最后协调费不够了,通山政府也拿出钱来补贴。”

  “停得太快了”

  对于大畈核电项目停建,袁观斗异常沮丧。

  “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大畈核电项目其实还在建设。下半年逐渐停止,今年上半年才彻底停下来。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上半年是核电建设最高峰,那时陆续有2万多人在我们镇上做事。”袁观斗叹了口气,“停得太快了。”

  那时光大墈村就有一二百人在核电工地做事,每天可拿80到120元钱,不少在外打工的都闻讯回来了。火热的核电建设还带动了餐饮、租房。大畈核电站辅料基地的值班门卫老陈告诉本刊,基地附近原先开了七八家小餐馆,核电停建后全垮了。

  袁观斗苦笑着说,村里有些人花了数十万元新建装修房子,准备出租,没想到才投入经营大半年,就随着核电停工而“破产”。

  村里还曾有人投资建了一家炸脆石厂,结果亏了上百万。还有被吸引过来的运输队,来了却没生意,也损失不少。

  跑去袁观斗家表达在大墈村投资意向的人曾经络绎不绝,可是未及落实就随着核电停工而告吹。

  袁观斗本人同样损失惨重。在担任村干部之前,袁观斗做过相当长时间的石料、钢铁生意,收入丰厚。核电公司将核电基地、搅拌站(辅料基地)、生活区的钢丝网围栏生意都交由他承包。为了达到业主的严格要求,袁观斗亲自跑去武汉购买角筋。在长、宽、厚、质量等方面通过考核后,进了一大批材料“蓄势待发”。结果核电项目却戛然而止。目前仅仅围了核基地的钢丝网,耗资不菲的一大堆材料就这么闲置在仓库里。

  核电站何时恢复重建?这项国家战略牵动着包括袁观斗在内的当地百姓,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百废再兴”。

  2012年10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只在沿海安排少数经过充分论证的核电项目厂址,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

  “做人要知足,不管怎么说,我们村的道路和房子都改善了,至于以后,静观其变吧。”袁观斗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