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痛失巨擘!“氢弹之父”于敏去世 享年93岁 曾为核武器研究“隐身”28年

于敏在工作中(1980年摄)于敏在工作中(1980年摄)

  28载隐姓埋名,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空白,实现氢弹突破和武器化——1月16日,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岁。

1992年11月在中物院发展战略研究研讨会上(左起: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亚、于敏)资料图片1992年11月在中物院发展战略研究研讨会上(左起: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亚、于敏)资料图片

  立不朽功勋 我国最快实现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

  生前婉拒“氢弹之父”称谓

  28载隐姓埋名,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实现了氢弹突破和武器化——于敏,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1926年,于敏生于一个天津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进入北大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废寝忘食。“百日会战”令人难以忘怀。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在他的组织和部署下,氢弹理论得以突破。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我国氢弹试验取得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用了2年8个月。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保持着谦逊。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说。

  一生没有留学经历 “国产土专家”的“真把式”

  于敏是第三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弹一星”元勋(2009年孙家栋、2013年程开甲)也是其中少有的无出国留学经历的“国产”科学家。

  于敏没有留学经历,也很少和国外同行进行过学术交流。但他并不缺少“国际范”。他在北大学习期间就养成了良好的研究习惯,遵从导师胡宁先生的教导,随时关注国际上的最新研究进展。20世纪50年代梅尔和江森的一篇有关壳模型的论文使他认识到:从事理论物理研究,一定要非常重视物理实验。后来与之共事的科研人员无不惊讶于他对相关物理实验的了如指掌。后来他又敏锐地抓住了“幻数”这一当时理论物理的国际前沿问题,在丹麦物理学家A-玻尔等人提出原子核内具有能隙现象之后,他又和同事们抓住“超导对”这一本质问题,很快把研究工作带上国际前沿。

  有一次,一位法国核物理学家到原子能所做有关康普顿散射的报告,于敏小声地对旁边的何祚庥说出正确的结果,何祚庥对于敏肃然起敬,称赞他的粗估方法得到了理论研究的灵魂。

  1955年,日本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率团访华,对于敏的才华产生了深刻印象,称于敏是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对此于敏深有感触,他认为自己确实是国家培养的土专家,没有留过学出过国。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土”是一个缺点,有机会一定要出国进修,回来报效祖国。

  1962年丹麦物理学家A-玻尔访华,于敏与其讨论学术问题,玻尔认为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邀请于敏去丹麦工作,但于敏当时已转向氢弹理论研究,婉言谢绝了玻尔的邀请。

  于敏长期领导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于敏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8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同行”如此评价他

  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科学家钱三强

  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科学家彭桓武

  于敏在氢弹研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科学家朱光亚

  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

  于敏说

  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不仅是我们个人的荣誉,也是参加研制两弹一星工作全体科技工作者、干部、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的共同荣誉,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共同荣誉。”

  婉拒“中国氢弹之父”称谓

  “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少不了我,我缺不了你,必须精诚团结,密切合作。”

  谈数十年隐姓埋名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

  23位“两弹一星”元勋 仅剩3人健在

  据统计,曾于1999年9月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著名科学家,目前仅剩下3人健在,他们是: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不久前,另一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程开甲院士于2018年11月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岁。

  “两弹一星”指的是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程开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

  责任编辑:崔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