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定位的“变化”。按照规划表述,要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依托沿江、沪昆和京广、京九、二广等重点轴线,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促进省际毗邻城市合作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不少官方人士和民间学者认为,从《意见》到“一带一路”规划,分别对武汉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定位,此次《规划》再次强化和清晰了武汉定位,对武汉地位有一定提升。一位湖北省的学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意见》有27处提到武汉,南昌和长沙各提了18次。

  也有武汉当地学者表示,最新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弱化了武汉的定位。“规划把武汉和南昌、长沙同时列为城市群的三个支撑点,同为中心城市。”武汉当地学者称,事实上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以及城市行政级别,武汉和其他城市都不在一个量级上。

  武汉市社科院副院长吴永保认为,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也有多中心,但还有一个强中心——上海;区域整个板块的崛起和协调发展,必须有一股核心力量来引领,区域竞合构建协调机制,也需要有强中心带动。

  “中三角”融合三年盘点

  拉开中部三省合作的时间轴(见图)可以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在2012年,湘鄂赣三省负责人在武汉聚首即开始进入推进阶段。

  从2012年开始,三省就一直在力推合作的路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近两三年,湘鄂赣三省的工商等30多个部门已先后签署合作协议;交通方面,三省交界的18条断头路已经和正在打通;三省旅游合作以及社会公共服务共享方面的多项工作也已经落到了实处。

  目前湘鄂赣三省的两小时城际高铁交通圈也即将完成。目前江西到武汉的高铁正在建设中。

  另外,2013年开始,四省(2013年初安徽加入为四个省份)省会的合作,颇具代表性。从2013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在武汉举行,达成《武汉共识》,到2014年的《长沙宣言》和2015年的《合肥纲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先后参加了武汉和长沙的会商会,各省会市长书记带上部分核心职能部门负责人,全部出席,会商会期达两天,地方重视程度较高。

  根据武汉市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四市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环形高速铁路网研究;武汉邀请长沙、南昌、合肥参与“汉新欧”铁路国际货运班列项目合作,共同打造长江中游地区通往欧洲的铁路运输大通道;长江中游航运公共信息共享保障平台项目正在推进。另外四地配合国家、省有关部门,开展“645”长江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研究。推进物流企业跨区域合作发展,四省会城市物流企业组建了华中甩挂运输联盟。

  另外四地建立了环保合作机制。2014年11月,武汉环保部门组织召开了第一次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环保合作会,确定了建立环保合作协商机制、加强环境信息共享、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治等共同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等事项。

  四地正在积极推进四市职工住房公积金管理实现异地互认互贷和转移接续。武汉政务服务中心也正在同其它省会开展城市公共资源交易合作。

  武汉市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将继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通,共同争取国家支持,规划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之间城际铁路,形成快速城际交通网;共同推进上海-南京-合肥-武汉-成都沿江高速铁路、武汉-厦门、合武(合肥-武汉)线路升级等铁路项目。

  同时长江中游城市将合力打造长江流域重要港口和其他流域喂给港口群,构建水上“高速航道”。强化长江中游城市铁路、公路、水路、民航规划对接,争取将各市“十三五”交通规划中的相关合作内容纳入所在省的交通规划。共同推进长江645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纳入国家规划。以跨市域、跨交通方式的公交一卡通示范项目为重点,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示范区建设。

   中三省抱团“愿景”

  “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抱团发展了,我们中部穷兄弟更应该抱团协作。”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制定前期研究工作的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表示。

  相对长三角城市群来说,湘鄂赣三省的城市群实力较弱。湖北省社科院做过一个统计,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GDP达70675亿元,武汉城市圈9550亿元,长株潭城市群为12559亿元;投资密度长三角为4938万元每平方千米,而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分别为1084万元每平方千米和785万元每平方千米。

  近些年中部城市群均提出了充当中部崛起“中心”的发展战略。以两湖地区为代表,武汉城市圈争当中部崛起的支点,长株潭城市群则提出充当中部崛起的引擎。

  湖北省社科院发布的《中三角蓝皮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报告(2013-2014)》显示,湘鄂赣三省都是主要以汽车、钢铁、有色金属等为主要产业,湘鄂赣三省的产业相似度超过了90%,彼此在产业合作方面空间狭小;而地区行政壁垒下的利益冲突,或制约未来的区域合作。

  不难发现,交通、公共服务以及旅游三个方面,对于三省来说,也是最易互利共赢和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的领域。

  在最难的产业合作方面,也被三省寄予诸多期许。对汽车产业颇有研究的湖北省经信委副主任胡树华在2015年的两会访谈中提到,未来还应该围绕产业投资驱动,把合作基础拓展。比如说中游省份都有汽车产业,都有自己的品牌和产业基础。在新时期把长江中游的汽车产业做成全国的汽车产业基地,甚至走向世界的品牌基地,是完全有理由、有条件和有机遇做好的。

  胡树华分析,目前汽车产业迎来千载难逢的转型机遇——新能源车、新网络车、高智能车。汽车产业不单纯是一个制造业,还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产业,也是一个新技术集成度最高的产业。我们完全可以凭着新技术革命的机遇,把中部省份现有的整车、零部件、技术成果和制造能力整合在一起,各自分工,围绕新一代轿车来形成国家级的走向世界的自主创业示范基地。

  湖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肖毅敏表示,目前三省省会城市签署了系列合作协议,合作范围包括服务业、交通等多个方面。未来在产业方面,三省可以就如何利用区域内积聚的劳动力优势和技术优势,把同类产业做大做强,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链,形成中部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优势产业集群,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他同时也指出,城市群要真正形成一个集合,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区域优势的积聚,共同文化的形成,都需要一个历史的沉淀。当下的任务是集聚良性循环积累的优势,三省地方政府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尽快逐步打破区域行政壁垒,聚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