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刘清和同事做客市民大讲堂,受到众多媒体关注。记者胡冬冬 摄昨日,刘清和同事做客市民大讲堂,受到众多媒体关注。记者胡冬冬 摄

  昨日,感动全国网友的武汉120“生命接线员”刘清和她的同事登上市民大讲堂,向市民讲述120接线调度员的工作与生活。她说,带着责任心做事,每个人、每个岗位、每一分每一秒都能创造奇迹。

  “接的每一个电话都是生命线”

  现场大屏幕回放了刘清指导彭妻抢救的惊心26分钟节选录音,此时,距离发生此事的9月24日,刚好两个月。现场主持人说,录音中让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求求你,不挂电话”,刘清表示,“我们接的每一个电话都是生命线”。她说,“这句话对我意味着信任,也是急救的命令,我们是整个急救环节的第一棒,必须争分夺秒,才能为后面的抢救赢得机会。”

  有人觉得,120不就是接电话吗。刘清从不这么认为,接线调度员最先接触到病人,是在紧急情况下稳定局势的人。这个工作不仅是收集信息、派车,还要急救指导,给予人心理安慰。做的是救死扶伤的工作,非常伟大。

  工作时间长了,常会出现职业倦怠。主持人问,“接了这么些年的电话,还有没有新鲜感?”刘清明确说,不存在新鲜感的问题,因为每个电话都是一条生命线,所以时时刻刻都得慎重对待。

  刘清说,每一个生命,对他个人和家庭都是万分宝贵的,每当救过来一个人,内心就会感受到充足和满足。

  接线员是个收入不高的工作。刘清却说很喜欢,“因为有价值,确实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帮到他们”。

  “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关乎一条生命”

  刘清现场说,120接线员说的每句话都可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专业、冷静。“有时费尽辛苦,却无力挽回生命,我会自责,内疚,总想接线时说得再好一点,是不是不会这样。”

  刘清从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先做了两年社区医生。和老人孩子打交道多,培养了她的一份耐心。后来应聘到急救中心当接线员,仍然是救死扶伤的工作,一干就是7年。

  刚到急救中心那两年,刘清接电话有句口头禅,“请跟着我的节奏走!”反复说,效果还不错。不过她已经不用这句话很久了,现在用语更艺术。

  现场有好奇的网友问,“你的冷静和年龄不符,是怎么培养出这份冷静的?”刘清说,打120的人,有冷静的,有暴躁的,有慌乱的,应对都不一样。焦急的人要让他冷静,冷静的人却又要让他紧张,因为不明显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的危险。这样才有利于抢救。

  刘清笑着介绍,刚入职时,对于那些慌乱的来电会容易跟着激动起来,声音提高八度,但后来发现这样会起反效果。这种冷静,是工作中积累的。到现在,已经会引导对方跟着自己走。现在遇到一些危急情况,自己心里还是会紧张,但学会了控制。

  上班第一件事上交手机,工作时间不能接私人电话,接线时忙碌、紧张。刘清说,父母都很理解她,一直给她的教育就是:“工作就是工作,做好、负责。”

  “这样的通话就是我们工作的常态”

  现场主持人问:“过了两个月,重新再听录音,有什么不同感受?”刘清说,“其实这样的通话只是常态工作,很平常,每一位同事都是这样做的。不过,由于媒体的报道,让大家知道120接线员在做什么,去了解院前急救,挺好的。”

  “常态、平凡”,是这位“80后”女孩一再强调的关键词,没想到引发这么大的关注。“不要总谈我一个人,我的同事们都做得特别好”。

  120指挥中心主任丁一鹛说,2014年,曾有一个妇女把孩子生在家里的卫生间里,120接线员电话指导其丈夫尽快剪断脐带,用毛毯保暖,保存胎盘,等待急救车到来,指导持续了10分钟,最后母子平安,一家人皆大欢喜。还有老人在家里吃东西卡住,同样是120接线员在线指导,在急救车到来前,家人帮助老人恢复了呼吸。

  刘清是典型的80后,爱美爱吃爱生活,“我是个爱吃的人,所以总想拉着大家一块分享这份快乐”。120同事邵奇在现场说,刘清是个烘焙高手,常常带自己做的小饼干给大家分享。这都不算什么,今年中秋,她还带来了自己做的五仁月饼,让大家惊叹。

  昨日,市卫生计生委干部职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师生、汉口医院王争艳志愿服务队、市中心医院志愿服务队及多家医院的医护人员等300多名听众在现场听刘清的分享,积极与她互动。

  超20万人次观看本报直播

  “我好久没哭了,现在泪流满面”

  昨日,刘清走进长江日报和市民之家联合主办的市民大讲堂,讲述“26分钟不挂线生死营救”背后的故事,长江日报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现场直播,#生命接线员#的微博话题及视频总点击超过20万人次。

  “我好久没哭了,现在泪流满面”“作为半个医务工作者,真的是热泪成行”“不知道为什么,看完特别特别感动”“感动泪流的同时,学会急救常识”“给接线员的训练有素鼓掌点赞”……昨日,多位网友留言并为刘清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