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车长客生产的机场线新车武汉中车长客生产的机场线新车

  记者陶常宁 通讯员王兴洋 甘思麒

  今天,武汉地铁机场线通车了。武汉市民终于实现了地铁直通机场的夙愿,承担连接“天地”任务的列车依然是由武汉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武汉中车长客)生产的汉造地铁。

  机场线列车,关键技术亮点多

  此次为机场线增购的12列车全部采用了国内先进的B型铝合金车体,6辆编组模式,最高车速可达80km/h,既能满足最大程度的轻量化设计,又能够减震吸能,还可以抵御相当强度的撞击。

  机场线列车与2号线原有车辆保持了一致的“梅花红”风格,但取消了三人座椅,这就让站立区面积大大增加,每节车厢可以多站十多个人,整列车多载百余人,运力大幅提升。此外,新车还多了倚靠的背板,方便站立的乘客。同时,车门两侧还增设了扶手LED线路显示屏较2号线更新换代,成为了高清屏,将更方便乘客使用,更显人性化。

  武汉中车长客致力于提供环保的轨道交通产品,列车采用制动能量再回收技术,充分利用列车制动时电动机所产生的惯性,把制动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供车内电器使用,更加绿色环保。

  精益生产创造出武汉速度

  一直以来轨道客车的生产基本采用人动车不动的生产模式,哪里有工序,操作者就去哪里进行工序生产,但此种生产模式造成人员走动,物料配送效率低,产生了极大浪费。

  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武汉中车长客在今年进行了生产革新,全面推行了精益生产,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在机场线的车辆制造中实现了流水作业节拍化生产,使生产效率提高3倍,由此前的60人三天一台车到如今一天一台车。

  2016年武汉中车长客主营业务人均劳产率达到571万,较生产3号线车辆时提升166%,创造了轨道客车行业的奇迹,打造出轨道客车生产的武汉速度。

  生产“汉造”地铁列车的那些“神秘武器”

  生产“汉造”地铁列车的那些“神秘武器”

  一流的工艺装备和设施是保障产品质量和提高技术制造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武汉中车长客为保障机场线精益生产的顺利进行,配备了国际先进的工装设备。

  武器一:气垫船、机械臂

  从武汉中车长客的生产线上望去,一台硕大的气垫船在装配车间平马凳间穿梭移动,将重达3吨的车体送到目的地。在物料配送区,全自动AGV物料车沿着电脑预先设计的路线配送物料到指定生产台位。在下线区,自动机械手臂迅速的完成分线下线接线工序,一天之内即可完成整列车的所有下线工序。在恒温恒湿的地板布粘接间内,工人可全天候进行地板布粘接施工;采用全进口的升降作业平台,车顶工序更加高效便捷。

  武器二:流水作业节拍化

  流水作业节拍化生产模式是以工位制为基础,即车动人不动,车随台位走,设置预组、装配和调试3大工区,其中装配工区共有9个装配工位,车辆在每个工位停留1天后将流入下一个工位,整车的装配周期22天。目前拥有两条U形的装配流水线,实现单线生产1天1台车的能力,生产效率在全国领先。

  武器三:生产看板

  建立了信息化程度最高的装配流水线,率先实现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信息流和实物流的双轮驱动。公司研发了独有的生产进度看板、生产异常信息管理系统、异常灯报警系统、手机办公终端和无线网络覆盖;并开发了物料条形码和ERP管理平台等,推行物料一件流和套餐式配送。

  武器四:质量管控模式

  对车辆质量管控也做到精益求精,借鉴国际先进的“门-碑-点”的质量管控模式,每个工序设置质量控制项点,每个关键工序设置质量里程碑。

  新造、检修、售后、维保、配件

武汉中车长客生产车间武汉中车长客生产车间

  五大平台建成

  武汉中车长客投资2亿元建设完成了转向架检修项目,又在今年打造了机加生产平台,并成立了检修机加工部。生产设备全部进口,所聘请的操作人员都有丰富的从业经历并取得国际认可的资质。至此武汉中车长客新造、检修、售后、维保、配件生产五大平台全部搭建完毕。

  谈及未来发展,武汉中车长客董事长李宝安介绍,武汉市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武汉中车长客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十三五必将是武汉中车长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作为中国中车和长客股份在华中地区重要战略基地,要实现三大目标:一是要实现转向架新造组装;二是利用现有检修资源,打造华中地区城铁车辆检修基地;三是建立华中地区有轨电车研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