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敏马敏

  昨天上午9点,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匆匆赶到位于中关村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参加由长江教育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主办,人民教育出版社承办的第十届“北京·长江教育论坛”。下午,他还要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开幕。

  而在论坛中途休息期间,他还在反复修改、斟酌此次为全国两会准备的提案。从中小学课外辅导班管理,到建设双一流大学,从教育精准扶贫到设立“文科院士”,马敏希望能多为关乎教育的事情“谋福利”。

  用技术手段精准教育扶贫

  昨天上午的论坛上,长江教育研究院公布了《2017年教育政策建议书》。马敏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深有感触。

  “要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去解决教育均衡发展问题。”马敏说,建立虚实结合的农村信息化学校,基本上解决了开不起课、开不好课的问题,也让农村的孩子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几年,华中师范大学一直在做农村教学信息化推广,在恩施、咸宁等地都有试点。他发现农村的孩子上这种课,非常兴奋,发言也很踊跃。

  长时间的调研,他发现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碎片化”的问题。“个人摸索经验多,但缺乏总结提炼推广。”马敏希望,国家对此能做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同时,他还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应的政策,解决提高农村教师应用信息化水平的能力。

  高校不能以薪水论人才

  “如果以薪水论人才,对人才本身也是一种伤害。”马敏说,他曾遇到过一个优秀的海归人才,回国后打算选择一所高校就职,可遇到了“幸福的烦恼”:今天这个学校出50万年薪要聘他,明天那个高校又“涨价”要把他抢走,让他没法踏实科研。然而这位海归说自己回国是为了把先进的科研技术带回国,只想找一个适合自己、能组建起科研团队并有科研氛围的高校。比起薪水,他更看重这所高校能否让他安安心心做科研,并尽可能获得科研成果。

  马敏认为,高校留住吸引人才要靠好的政策、好的待遇,但要注意公平均衡协调发展,不能搞无序人才竞争,要规范高校人才建设。此外,马敏还建议高校应像国有企业一样,对最高人才设立工资限度。

  设立“文科院士”有利于国际传播

  “季羡林先生这样海内外公认的学术大师,按国家规定也只能评为二级教授。”马敏说,当前我国设有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士,却没有文科院士,而很多国家都设立了“文科院士”。这导致最高水平的文科教授与理工科院士相比,在各种职称评审、工资津贴、学术研究条件等多方面待遇远远逊色。这样会严重抑制了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马敏认为,文科学者获得“院士”头衔更有利于他们与国际学者同行平等、自信交流,进而也有利于他们的学术思想在国际上的传播,这对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

  “课外辅导班有存在的需求,但市场太乱,需要规范管理。”马敏表示,据他了解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班,是一个牵扯了7000个亿的市场,这些补课老师就有几百万。众多的校外教育机构的设立,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要,但也引发了很多诸如学生人身安全、资金安全、教学质量、教书和育人严重脱离、有偿家教等亟待规范的问题。

  马敏认为,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对在校教师有偿家教要强化监督管理,并进一步规范补习是市场的管理,取缔不合格的辅导班。同时,他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可结合实际,组建正规、合格的补习班。特派记者杨蔚 翟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