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向同事介绍软件用法 记者金振强 摄陈默向同事介绍软件用法 记者金振强 摄

  本报讯(记者梁爽 通讯员唐时杰)小伙子“捡耳朵”听到线索后发到了社区微信群,警方因此抓获了一名毒贩。昨天,球场街社区的微信群立下一功,而像这样的微信群整个江岸区有2300个,江岸区公安分局人口管理大队女民警陈默“掌管”着这2300个微信群。

  昨天下午2时许,男子小李在球场新村一网吧上网,忽听到隔壁座位两个年轻人在小声嘀咕,说下午有人将在京汉大道中南剧院门口进行毒品交易。小李听后大为震惊,立即将此事发到社区微信群中。微信群里的民警看到消息后迅速出警,果然在中南剧院门口发现了正在进行毒品交易的蔡某,将其刑事拘留。

  二七联合社区也在近期通过微信群抓获一名扒手。市民小潘在赵家条一网吧上网时手机被盗,监控拍下了贼影。视频截图发到微信群内,社区民警许农燕立即认出贼影是辖区内的“惯偷”张某,并带队前往其住处将其抓获。

  打开陈默的3部手机,微信里似乎有永远数不尽的群提醒和点不完的未读消息。根据她的创意,全江岸区建立起2300多个警民微信群,群内除了社区民警,还有志愿者、小区物业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居民等,民警在群里讲“安全防范”,居民群众在群里报“治安隐患”,警民实现了“一家亲”。

  2年时间里,陈默微信群的参群居民达13.5万人。通过这些群,警方累计收集各类情况信息53.6万余条、查出问题隐患2100余处,获取线索协助破案11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5名。

  除了2300个微信群外,陈默还有其他发明创造:她创建的“滴滴找警”、“三微”警务工作法,破解了“见警难”,架起警民沟通桥;她研发的“阳光微警务”平台,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取得200万元政府注资。陈默被誉为武汉警界的“创客之星”。

  开发“滴滴找警” 发明“微警务”

  “创客女警”和居民在网上随时互动

陈默展示她自己研发的软件 记者金振强 摄陈默展示她自己研发的软件 记者金振强 摄

  女警陈默45岁,梳着干练的马尾辫,腰杆挺得笔直,眸子里闪着灵动。她平时话不多,一旦打开话匣子,却简洁明了,语速极快。

  陈默每天都有一个不离身的公文包,包里有随时联网的笔记本电脑,还有3部手机。其手机微信里信息量之大令人咋舌,按她的说法,这是现在生活的“新常态”。

  微信新手推出“滴滴找警”

  无论是多新鲜的软件或APP,陈默总能比身边人更快掌握其功能,并快速将功能辐射到更多区域。同事吴静说:“别看陈默现在像个IT达人,其实她用微信比我们都晚,她的微信号还是我帮她申请的呢!可没多久,我们倒要向她请教了。”后来居上的陈默,专门做了一本微信使用小手册发给同事,教大家如何将微信用得更透。

  陈默在队里负责的是社区警务。日常工作中,听到居民群众反映最多的是“社区民警难见到”。可民警们也有“苦水”,辖区那么多居民,怎么能确保天天见?陈默一直琢磨着破解之法。

  2014年底的一天,陈默用“滴滴打车”叫车回家,手机地图上一个个小红点,显示着附近车辆的位置,她灵光一现:现在的手机都有定位功能,要是把社区民警当成一辆车,让居民来“叫”,那么,居民要找民警不就简单了?

  说干就干,设想很快变成现实:这个基于微信“实时共享”功能开发的平台一经上线就得到大家认可。在建好的微信群内,民警点开实时共享的定位功能,一旦有居民加入共享,便能实时看到民警的位置。不但居民找民警容易了,分局、派出所也能点对点指挥调度每一名社区民警,实现扁平化指挥。2015年,在武汉市公安局“微警创”大赛上,“滴滴找警”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

  爱琢磨的人发明“微警务”

  小试牛刀,便有所获,陈默体验到了创新带来的快乐。2015年,她又琢磨出“三微”社区警务工作法,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与“滴滴找警”一起,组成“三微一平台”。在每个社区建立起警民微信群,社区民警作为微信维护和更新的第一责任人,每天至少发布2条以上的防范提示,每周四定期通报一次辖区警情。

  在每个微信群内,还开辟有“认认他是谁”犯罪嫌疑人图片辨认专栏,并对提供线索的居民实施有奖举报。

  去年12月1日,百步亭辖区发生一起自行车盗窃案,分局警务指挥室将案件视频发布至多个多个微信群内,很快嫌疑人就被辨认了出来。三合社区居民李莹(化名)在群内一眼认出,视频中的嫌疑人为附近居民彭某,家住劳动街。第二天上午,民警来到彭某居住地附近蹲点守候,随后将彭某抓获归案。

  陈默的3部手机都是她的工作助手。她在手机上对不同类型的微信群分门别类,随时可以看到任何一个社区微信群内的动态。

  2300多个微信群,信息太多看不过来怎么办?陈默说,这些群主要是要架起社区民警和群众沟通的桥梁,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有重要信息通知,群内也会及时@自己,这样就不会错过。

  记者梁爽 通讯员王威 黄赤橙 唐时杰

  精神病人发病肇事怎样快速处置? 陈默破解社区警务大难题

  开发出一款软件专门救助特殊人群

  精神障碍、吸毒致幻等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救助,涉及多个部门,一直是社区警务工作中的难题。天天与社区民警打交道的陈默想,能不能开发一款软件,把各个职能部门整合起来,实现多元共治?

  经过半年多查资料、找专业人士请教,2016年初,陈默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一个月,写出了长达23页的设计脚本,她把这款软件起名为“阳光微警务”。随后,她跑软件公司找合作、跑科技局求立项。最终,科技局专家组一致同意立项,取得200万元的政府注资,经费列入2017年的项目预算。

  2016年5月,“阳光微警务”测试版上线,区综治、公安、卫计、民政、残联等多个职能部门和医疗机构全部入驻“阳光微警务”平台,各部门实现了“一键式”指令无缝对接。随后,此软件在百步亭文卉苑社区试用。2016年5月底,文卉苑社区的精神障碍患者李大姐发病后在小区里纵火,路过群众发现后立刻用“阳光微警务”的“随手拍”功能报警,社区民警沈胜文和社区干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置。从监护人提出申请,到各项审批流程走完,直至患者收治入院,全程仅用时17分钟。

  “这在过去简直不敢想象!以往,这类特殊人群发病后,由于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从监护人申请到收治入院,大约需要耗时1、2个星期!”事后,社区民警沈胜文感慨地说。

  2016年11月,市长万勇等领导专程到百步亭派出所视察,对“阳光微警务”平台给予充分肯定。江岸区委常委、分局局长邬利平说, “阳光微警务”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把政府各职能部门、社区群干、患者家属、社会爱心团体人士整合在了一起,成功实现了对特殊人群的群策群力、多元共治。目前, “阳光微警务”已在全区推广。

  记者梁爽 通讯员王威 黄赤橙 唐时杰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样本

  杨京

  如今,“互联网+”在各行各业都是一个热词。把警务搬上网络,让信息更加通达、警民关系更加紧密,也提高了民警自身的工作效率。无论是开发“阳光微警务”,还是建立微信群,都可以看成是陈默和同事们对“互联网+警务”的积极探索。

  要做到这一点,对新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运用是基础。陈默的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当然难能可贵。在技术因素之外,更值得点赞的,则是这一切背后一心为民的工作作风。

  再“高大上”的技术手段背后,都离不开人的付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捕捉到线索和民意,面对群众的“一键呼叫”能否闻声而动……这对民警的日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互联网+警务”,绝不仅仅只是个技术问题,要让其落到实处,让人民感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福祉,更考验民警的责任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日前,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也提出,全市领导干部及广大党员要触网懂网,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在对“万警进社区”活动进行部署时,陈一新还要求领导干部和民警“主动以个人身份加入所在辖区微信群、QQ群等网上互动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陈默和她的同事们所做的,不仅是工作方式上的技术创新,更是践行网上群众路线的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