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汉长江大桥到帕德玛大桥,经历“建成学会”“发奋追赶”“超越引领”三个阶段的“中国桥”,不同时代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举国欢庆。赵煜澄回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国家项目,各地群众争相前来支援,为大桥搬上一块砖都觉得特别光荣,“修建长江大桥的热情,背后是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景”。
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先后通车,仍难缩小中国桥梁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
1982年,参与过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李赢沧,受邀参访日本本州四国联络桥。施工现场上千米跨度的大桥,起重3000吨的吊船,让他内心震撼不已。“国内最大吊船才35吨,我们什么时候能赶上日本?”忆往昔,李赢沧老人一语哽咽。
与国外同行存在的巨大差距,让国内桥梁建设者们发奋追赶。改革开放,国内经济发展一日千里,让建设大桥、连通南北的社会需求与日俱增,使桥梁建设者们于风餐露宿、加班加点。
在中交二航局,仅由杨志德领衔建造的长江大桥就达17座。这位年过六旬的安徽汉子,在建桥工地上两次头部受伤,但都没离开过工地,“大桥都是交通干线的控制性咽喉,工期一天也拖不得呀”。
芜湖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贵州坝陵河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一座座打通天堑阻隔的中国桥梁,使中国高速公路、铁路纵横成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我国公路桥梁总数已超过80万座,铁路桥梁超过20万座。中铁大桥局一家企业修建的桥梁长度,累计起来相当于北京往返上海的距离。
中国桥梁究竟实力几何,需要在海外市场上与国际桥梁企业同台竞技来检验。中铁大桥局海外分公司原副总经理周一桥说,本世纪初,大桥局首个海外中标的孟加拉国帕克西大桥,设计使用美国标准,施工所需钢筋和水泥等材料须按美国标准采购;施工试验结果认证,须按美国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