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贫困落后,但却守着一个巨大的资源,在尧治河村的十几座山上,蕴藏着丰富的磷矿资源,1988年,几位村干部把当时在镇里小学当民办老师的孙开林请到了村里,希望他带领乡亲们开矿厂致富。那一年的冬天,孙开林和同事背着一布袋的各种磷矿石标本,翻山越岭,花了两天的时间,在雪地里整整走了56公里,到了房县县城,为磷矿找销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开林给尧治河的乡亲们,带来了第一笔订单。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说,第一笔订单大概有三万块钱。当时大家都没有见过那么多的钱,全部都很激动。

  山村里蕴藏的磷矿资源,让乡亲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大伙儿决定大干一场,但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道路不通。尧治河村副主任杨占杰告诉我们,当时村里的人全部都去修路,老人和孩子也去帮忙。

  奇思妙想 废弃矿区变景区

  8年的时间,孙开林带领村里的乡亲们,在山崖沟壑之间,修了49公里的沙石公路,30多个矿点全部通上了公路。磷矿顺利地运了出去,尧治河村的经济开始突飞猛进地大发展。到了1996年,尧治河村开采矿石的能力增长到了25万吨以上,由一个极端贫困村,一跃成为保康县的“首富村”。

  靠着天然的磷矿资源,尧治河村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起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是,矿产资源是有限的,总有一天,磷矿开采完了,子孙后代又该以什么为生?明天的节目里,我们将继续走进尧治河村,看乡亲们如何开发水电资源,打造旅游产业,探索出一条绿色幸福乡村的发展路子。欢迎大家明天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垄上行 记者 袁帅 韩会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