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上游城市发展相对较快

  俗话说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但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而言,不用三十年,各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就会发生很大变化。上世纪 80 年代看深圳、90 年代看浦东,本世纪初苏州很耀眼,到 “ 十一五 ” 后天津最为迅猛。而近几年来,除了天津,中西部的几个城市包括重庆、长沙、合肥和武汉无疑成为星光闪闪的 “ 四小虎 ”。这其中,武汉的增速也达到了 387%。

  在统计的 33 个城市中,过去十年增幅超过 300% 的城市共有 10 个,其中有 8 个城市来自中西部,分别是长沙、重庆、武汉、贵阳、南宁、西安、成都和郑州。只有两个城市来自沿海,其中天津增速位居第 33 个城市中的第 8 位,南京位居第 10。

  这也大体符合过去多年来的 “ 西高东低 ” 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沿海发达地区自身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非常有限,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外向型经济拉动。自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外贸出口受阻,外向型经济受到较大影响,而内陆地区受外需影响较少,又受益于国家扩大内需的拉动。

  另一方面,中西部省份很多城市资源充足、土地资源丰富。近年来,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不断加快,2008 年金融危机后,国家扩大内需的投资又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此消彼长,内陆城市的增速也就大大跑赢沿海城市。

  从地理空间上看,增速最快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如长沙、武汉、重庆、贵阳、成都等。区域经济专家、贵州省政府参事胡晓登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首先长江中上游几个省份因为远离沿海,外向度比较低,所以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外贸出口受阻对它们的影响也很小。

  近十年重庆发展一直比较快

  其次,相比东北、华北、西北等地过于依赖能源、重化等传统产业,产业结构老化不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产业结构更为丰富,能源与经济体系的构建比较完备,受能源价格下行的冲击也比较小。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长江中上游地区到长三角和珠三角方便很多。再加上这几年产业布局和调整做得比较好,产业结构比较均衡,吸引了珠三角、长三角大量企业转移落地。比如制造业当中,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发展都比较不错。

  沿海城市增速普遍低于全国

  相比中西部城市的快速增长,过去十年,沿海城市的增速要慢了不少,大部分城市的增速都低于 271% 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东莞、温州和石家庄的增幅甚至低于 200%。

  不过,在增幅靠后的城市中,原因也各不相同。其中,上海、北京这两大一线城市增速较慢,主要是这两地主动进行结构调整的结果。尤其是京沪两个超一线城市人口已经超过 2000 万,出现了人口过多、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化等 “ 大城市病 ”。为了从病根上破解这些问题,京沪相继提出了人口控制和产业疏解的政策。

  例如,上海市 2015 年末常住人口总数比 2014 年末减少 10.41 万人。这是新世纪以来,上海市常住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降幅为 0.4%。其中,外来常住人口 981.65 万人,同比下降 1.5%。专家指出,这主要与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关,尤其是近几年上海在实行经济转型升级,低能级的制造业在萎缩,相关企业转移出去,用工就会减少。

  对京沪来说,近些年,随着土地等发展空间的饱和,在产业结构上 “ 退二进三 ” 的推进,不少工业尤其是重工业项目纷纷转移出去,金融、信息经济等三产成为主打,相对来说,三产的规模也没有二产来得大。

  东莞、温州、无锡、佛山这些外贸明星城市的增速之所以慢,主要原因在于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外贸进出口要再现过去的高增长已无可能,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在持续减弱。随着外贸出口受阻,产能过剩严重,制造业很不景气。

  另一方面,在土地、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后,这些城市的不少产业纷纷转移到中西部以及东南亚等地区。比如江苏的笔记本产能就有不少转移到中西部的重庆和成都等地。

  这其中,曾经的明星城市苏州虽然十年来的增速达到了 257%,在几个外贸明星城市中还算不错,但近两年苏州的经济增速也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今年上半年,苏州的名义增速也只有 6.62%,上半年该市出口下降 9%,实际利用外资下降 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 2.2%。工业总产值负增长 0.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32.5% 的电子行业产值增长 1.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 1.3 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增速回落。

  但并不是所有增幅较低的城市都来自沿海发达地区。例如,石家庄、太原、哈尔滨、沈阳等城市主要位于能源重化省份。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能源经济的下行,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地区受到较大的冲击。此外,这些地方以国有经济为主,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难度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