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后官湖半程马拉松专题

  5月2日,武汉首个官方马拉松赛——后官湖半程马拉松将在蔡甸区后官湖湿地公园举行。届时,全国各地近3000名跑步爱好者将齐聚武汉后官湖,尽情奔跑。27日,本次半程马拉松特邀赛事主管张浩老师做客新浪湖北,畅聊马拉松那些事。

  张浩,是北京中奥路跑有限公司马拉松赛事顾问,也是国家级裁判,曾在北马等多场国际马拉松赛事中担任赛事主管,最早接触马拉松这项赛事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是在一场运动会中,担任马拉松比赛的裁判员,那时从事马拉松比赛的运动员还很少。在比赛中,张浩第一次了解到这项运动的不易之处,所以一直都“很钦佩跑马拉松的运动员”。对首次参加马拉松的参赛者,他认真给出了相关建议:首先要循序渐进,在参赛前一定要做好相关训练,从每天训练5公里、10公里逐渐增加,并可视自身情况参加一些短距离的比赛,如果可以适应比赛节奏还可继续加强训练量;其次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重在参与,不要一味追求成绩或是速度,任何运动总是有风险的,马拉松也不例外,在比赛过程中任何突发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应量力而为。

  众所周知,马拉松运动源起于雅典,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确立为正式项目,马拉松在全球已有119年历史;1981年,中国举办第一届北京国际马拉松,马拉松正式进入中国,距今也有34年。虽然近些年来中国的马拉松事业发展的如火如荼,但是与国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美国每年举办的马拉松比赛超过1000场,参加人数在千万人以上;不仅如此,在国外,人们对马拉松赛事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国内,赛事沿途经常可见自发前来为参赛者加油的路人。而在国内,往往除了跑步者本身关注马拉松的人数是微乎其微,参赛人员素质也是有待提高。张浩总结称,从总体来看,参加马拉松的人数有所增加,但是客观来讲,能够跑完全程马拉松的人数并不多,仍存在发展空间。

  今年,我国各地官方举办的马拉松大约有55场,而非官方的赛事则在100场以上。几年间,马拉松场次和举办城市的数量都翻了两倍多,其中尚未包括未经田协审批的众多短距离赛事。全民跑步热潮,捧红了马拉松这项古老的赛事。对于马拉松的这种热潮,张浩解释道,这是在众多因素共同影响下造成的。随着社会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已有能力举办一场马拉松赛事。而马拉松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比赛也是一张城市宣传的最好名片,举办马拉松赛事可以展示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将他的历史风貌、人文景观、自然山水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而带动城市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举办马拉松赛事需要政府与企业协同合作,企业也可以借助马拉松宣传自身形象,一举两得;而随着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的意识增强,全民健身、全民跑步兴起,众多跑友俱乐部和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突起,也促进了马拉松热潮在全国的形成和发展。

  对于即将举行的武汉后官湖半程马拉松,张浩言道,后官湖环境优美,空气新鲜,负氧离子含量高,对参赛者健康较好;赛事举办地点远离城区,在城市宣传方面稍显逊色,但对城市交通压力较小,有利有弊。目前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发展愈发成熟,像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和厦门马拉松等均已成功举办多届,武汉明年也即将举办武汉国际马拉松赛。张浩老师建议道,武汉应致力于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马拉松赛事,例如武汉高校林立,可以考虑举办一个高校联赛,号召高校学子参与;再就是近些年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公路接力赛,总长度也是42.195公里,但是是以接力的形式完成,同样值得借鉴。

  张浩认为赛道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既要有跑者通道,又要有绿色通道,还应该在一定距离内有后备医院,确保意外发生时能及时进行救援。原则上,赛道沿途要展示城市的地标建筑,如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等;同时要向市交管局报批,马拉松赛事举办时要求封路,道路被选择为赛道后还应确保市民出行有备用道路;道路的选择不能将途经地变成封闭区域,应保证有其他的出入口;最后一点就是起终点的选择,应确保有充分开阔的集结空间,并尽力展示武汉三镇的古今风貌。

  张浩在采访中表示,武汉是中部最大的发展城市,水陆交汇处,是南北交通大动脉,地理位置优越,举办马拉松活动有极大优势。这次的后官湖半程马拉松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跑步爱好者前来参加比赛,张浩老师祝愿此次的马拉松赛能够“一炮打响,给武汉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汉,从而带动今后的赛事举办。(文/陈智通 实习生 息婧)